回族穆斯林的“死亡关怀”及其积极意义

內客提要   本文通过对回族穆斯林“死亡关怀”的探讨,反映了回族穆斯林较为先进的死亡教育和朴素自然的“死亡观”。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解决死亡问题仍然是个重要的问题,回族穆斯林“死亡关怀”的积极意义对许多人有參考价值。

人生中很多事都可以变通,惟有死亡不可更改,“死”是人生最严肃也最重大的问题,生与死俱来,任何人都不能避免面对死亡的时刻,现代人明显地重视“生”,而忽略于“死”,对“死”的不解、担心、焦虑、恐惧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而回族穆斯林由于自己的宗教信仰所奠定的“生死观”,大大缓解了这种恐惧和焦虑,一般都能坦然地对待死亡。回族穆斯林的“死亡关怀”渗透了自然、朴素的品质,便于操作,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篇拙文的题目使用“死亡关怀”一词,是为了表达回族穆斯林“死亡关怀”所包含的限于哲学和宗教范围的“终极关怀”和限于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临终关怀”的内容。

一、回族穆斯林“死亡关怀”的内涵

回族穆斯林“死亡关怀”的内涵主要是由宗教信仰所决定的,伊斯兰教的前定观、平等观和“两世吉庆”的思想直接决定着回族穆斯林“死亡关怀”的形式和内容。回族穆斯林都较早地接受了死亡教育,他们珍惜生命,努力生活,同时也能宁静坦然地对待死亡,接受死亡,表现了较为完善的“生死观”。

(一)回族穆斯林的“死亡观”

伊斯兰教是以信奉“安拉独一”为基本特征的宗教,它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后世、信前定六大信仰。前定是安拉的安排,《古兰经》上说:“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每个人的寿限了”(3:145),回族穆斯林的死亡观就是由“前定”的信仰支持的,他们认为生命的长短是由安拉定夺的,任何人都无法更改,安拉给予生命,也是生命的惟一主宰者,任何人都不能给予自己或他人以生命。回族穆斯林把死亡看成是生物的必然现象、人的必然归宿,《古兰经》上说:“每一个有生命之物都要尝到死的滋味”(3;185)。死亡是连接今世和后世的桥梁,安拉“使人生,使人死”(50:43)。回族穆斯林把死亡称作“归真”,意为人生的复命归真,如《古兰经》所说;“我们是真主的,我们统将归至于他”门:156)。无论富贵贫贱,归信安拉的行善者将获得永居天堂的人场券。回族穆斯林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欣然的、无怨的、有如视“死”如归,相当坦然。这就是回族穆斯林在信仰驱动下的积极“死亡观”。

(二)回族穆斯林“死亡关怀”的内容

回族穆斯林的死亡关怀,包括了属于哲学和宗教领域的灵魂归宿的终极关怀和属于医学心理学等实用科学解决的肉体死亡现象的临终关怀,还包含了回族穆斯林的特有的民俗学内容。

1.终极关怀

回族穆斯林非常重视关于灵魂归宿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主要是指信仰的关怀,它包括明醒“伊玛尼”、请阿訇念“讨白”和要“口唤”。

(1)明醒“伊玛尼”(信仰)

回族穆斯林在身患重病或垂危时,一般都比较平静,穆斯林对安拉的前定信仰坚定,无论正常死亡或是意外身亡,他们均表现的无怨无悔,人们只能祷求在有信仰的前提下离开这个世界,而无权选择在他看来较为舒适的死亡方式。在回族穆斯林的终极关怀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信仰的关怀。不论当事人生活中履行了多少宗教义务,行为活动是否符合伊斯兰教的道德规范,只要他信仰安拉,并且心里诚信,口舌招认,就具备了最基本的信仰。《古兰经》规定“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确信真主和使者,以及他所降示给使者的经典。谁不信真主、天神、经典、使者、末日,谁确已深人迷误了”(4:136),六大信仰中信仰安拉是核心和基础,是对穆斯林的基本要求。当弥留者神志清醒时,家人要提醒他一心归主,提念作证词,“我作证:除安拉外,别无神灵,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不能亲自念诵的,可由亲人或别人代念。亲人或阿訇会轻柔地提醒他心念“作证词”,意在使弥留者明醒“伊玛尼”(信仰)的情况下离开这个世界,实现“魂有所归”。因此,回族穆斯林对信仰的关怀贯穿在整个生命结束的过程中,它是终极关怀中最重要的内容。

(2)请阿訇念“讨白”

“讨白”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悔过”、“悔罪”、“忏悔”,《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向真主诚意悔罪,你们的主或许免除你们的罪恶,并且使你们人下临清河的乐园”(66:8)。伊斯兰教非常重视作“讨白”,旨在使人认识自己的迷误,改邪归正,绝恶向善,崇拜独一安拉。临终讨白是回族穆斯林最后必行的一种悔罪仪式。这时阿訇和亲人都在祈祷安拉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人们会劝慰病人,放下思想包袱,一切功过都带到后世,一心归主,坚定他的信仰。

(3)要“口唤”

“口唤”是阿拉伯语音译,有许可和命令的意思。回族穆斯林在病重时,都要与自己的亲朋互要“口唤”,平时双方如有口角、矛盾,甚至仇恨,此时要尽量谈明原由,消除误会和隔阂,和解纷争本身就是信仰的义务,互道“色俩目”,互相原谅、宽恕能柔和心灵化解痛苦,还能抚平彼此的歉疚感。愉快地了断往事,对生者和亡者都有极大的益处。双方如有债务问题,要严肃对待,妥善解决。如病人欠人债务,未能免除的,亲人要迅速还清债务。

2.临终关怀

回族穆斯林临终关怀的内容主要是指肉体死亡过程中的情感关怀,它主要是靠宗教与医学、心理学。医学技术、社会学等实用科学相结合而实现的。主要有平静话别、情感支持和反对延命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1)平静话别

问候及护理病者是信仰的义务,因此回族穆斯林在病重期间,家人要想方设法通知他的亲朋好友,使他们尽力赶回与病人话别,要口唤,这充分表现了回族穆斯林之间相互尊重和友好相处的品质。一旦病人亡故,不能赶回的亲人,在异地仍可为亡者祈祷,不受任何责备。

(2)情感支持

回族穆斯林由于宗教信仰,面对痛苦的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在理性上都是较容易接受的,认为无论何种生命的结束方式都是安拉的安排,人是无权怨恨的。圣训也提到过病人可以说病痛之类的话,只要不是忿怒,否则均属违禁。但人又是有情感的,死亡不仅是肉体的全面崩溃,也是情感的生离死别,“生离”意味着亲人或朋友今生今世可能永无再见之日;“死别”则意味着生者与死者永远隔绝不复再见,这的确是种痛彻心肺、悲怆绝望的感觉。此时,亲人和阿訇要努力使病人放下人伦责任,帮助他处理财产和遗嘱,一切托靠安拉的安排,让他一心一意回归到真主那里。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援网络,虽然无法改变临床诊断的结果,但能够控制进一步恶化身心健康的、毁灭性的情绪。提高生存质量,从而安详地迎接最后的时刻。

(3)反对“延命治疗”

回族穆期林是反对“延命治疗”的,一来延长生命在回族穆斯林看来是不可能的,违背“前定”的信仰。二来临终前的治疗,只能使患者在苟延残喘、白受痛苦中死去。医院是治疗的地方,不是等待死亡的地方,一旦无法实现治疗目的就应该离开。在科威特,有许多集中现代医学精粹的国立医院,昔日的游牧民们充分地享受着一切现代化的医疗手段,但是,“患者在临死前都离开医院,回到沙漠中的部落,在众多亲属的挑灯祈祷声中平静地死去”。回族穆斯林在住院治疗期间,病人或家属也总是询问大夫病情是否到了医学上的濒死时期,愿意了解真实情况,很少见拖住医生要求尽力抢救的场面。一旦濒临死亡,他们都要求回到家中,在亲人和阿訇的守候下,共同迎接最后的时刻,直到自然谢世,保持了死亡的尊严,使家人和亡人都感到安心。这与那些临终时家属被哄出病房,亲人们失去了最后的告别机会,而患者全身插满了管子在医疗器械及医生和护士面前毫无尊严的死去相比,是何等自然而幸福。

二、“死亡关怀”的积极意义

伊斯兰教不只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伊斯兰精神渗透到穆斯林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从出生到死亡,从摇篮到坟墓”。因此,回族穆斯林的死亡关怀,即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关怀临危者的信仰性质,它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沟通生死,积极协助治疗,珍视生命,反对轻生和自杀,无怨地承受各种病痛的折磨,接受人生的挑战。以死观生,劝戒生者,尊奉天命,努力生活。

1.珍惜生命,反对轻生和自杀

伊斯兰教是一种出世与人世的宗教,并且视今世为后世的栽种之所,今世是后世之因,后世乃今世之果。它注重现世,对人生和社会是积极向上乐观有为的。治病是主命,“真主降下一病,必预一药,你们应当医治”。回族穆斯林在患病时一般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合理的治疗。研究表明,积极配合治疗的病人往往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穆圣曾说过,你们当中最优秀的是两世并重者,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伊斯兰教特别珍惜人的生命,鼓励人们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勇敢地活着,追求今世的幸福。回族穆斯林在病痛中,总是以巨大的信仰毅力克服病魔的折磨,一切都托靠安拉的安排。穆圣说过“你们切勿因身遭祸难而企盼死亡”,因此,既使在病危之中,人们也不可企盼死亡,而是无怨无悔接受各种考验,平静地等待“大限”的到来。伊斯兰教反对轻生和自杀,回族中一般很少自杀,即使身患绝症或濒死的病人,如果是虔诚的穆斯林也不会自杀,自杀的确是一种无济于事,只能制造悲痛的犯罪行为。《古兰经》上说:“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4:9),回族穆斯林严格遵守这一点,他们在人生最后一站上,表现了无畏的精神,进人了极好的临终状态。他们带着信仰滞着善功滞着人世间真。善、美的感受离我们而去。回族穆斯林死亡关怀的意义,就在于它坚定了信仰,驱逐了恐惧,呵护了心灵的宁静,从而使人走进了永恒的甜蜜之乡。

2.节哀忍耐、参悟人生

回族穆斯林的信仰,使他们对死亡采取了客观积极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新陈代谢”的规律,一个人的今生是短暂的,而死亡才是永恒的。回族穆斯林视死为“正命”,即归于安拉,故坦然、达观、从容不迫,使死具有了崇高的意义。回族穆斯林允许哭泣亡者,但禁止嚎哭亡人的过份行为如打脸腮、撕领、拨头发等。亲人们要节哀顺变,为亡者向安拉祈祷,求安拉的饶恕。正是死亡无时不在的威胁,才真正凸显出了人生的意义,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死亡的阴影中展开的,生一日,即为死一日。回族穆斯林的死亡关怀,使生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憾,生与死之间不过一线之隔,另一个世界并非遥不可及的异乡,生与死之间只有一小段时间,死亡会在某个时刻突然降临在我们身上,穆圣说过“有生就有死,有今生就有来世”,无论你顺从或拒绝死亡都不会有丝毫让步,死亡对于生者永远是有力的劝谏和永不庸俗的警惕。伊斯兰教希望人们“在今世和后世,他们都将得到佳音”(l:64),鼓励人们为之奋斗。在回族穆斯林死亡关怀中,使生者看到有的亡者带着丰厚的“盘缠”,有的亡者两手空空,从而教育生者,今世的幸福可以享受,而后世的幸福也是可望而可及的。人们活着的时候要为大众谋利益,积善积德,止恶戒恶,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为后世谋取幸福,从而提高人生的品质。

“一个人只有坦然洞察生死的奥秘,获得生死的大智慧,才能提升生的质量,消解死的恐惧,平抑死的悲伤,最终超越死亡”。无论一个人的信仰如何,都最终要在死亡之时寻找一种支持,以自己的方式踏上自己的永恒之路,这将是每个人的最后归宿。

-------------
(买丽萍,回族,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转自《回族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