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穆黑”言论破坏民族团结

最近,网路和社交媒体上的反伊斯兰言论比较多,持这种论调者自称“穆黑”。甚至还有学者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过度夸大“伊斯兰威胁”,甚至把穆斯林群体定义为“潜伏”在我国的“第五纵队”。这些言论若广泛传播,将严重危害我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

“穆黑”言论泛滥的大背景是“伊斯兰恐惧症”。中东剧变后,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泛滥,大批穆斯林难民涌入西方国家,助长了“伊斯兰恐惧症”蔓延。“穆黑”言论的误区有四:一是混淆界限,将极端主义等同于宗教本身;二是以偏概全,将个别穆斯林的不当行为,上升为整个穆斯林群体的特性;三是大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采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方式。四是无视我国国情,把中东、欧洲等地穆斯林群体特有的问题和族际关系状况,简单套用在我国,制造中国版“伊斯兰威胁论”。更不恰当的是,部分人翻出历史上的民族冲突事件,无视其根源和实质,篡改史实,影射当下。

在全球化和社交媒体时代,“穆黑”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它能形成一定气候,社交媒体、线民和学者都有责任:社交媒体监管缺位,任由不当言论肆意传播;一些线民社会责任感不强,无视言论自由的边界;部分学者不讲政治,缺乏自律。

我国的国情和国策要求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穆黑”言论。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2000多万穆斯林。这就要求各民族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穆黑”把穆斯林视为异己,不利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宗教矛盾的惨痛教训,远有中世纪宗教仇杀,近有“禁穆令”风波。宗教冲突的后果,必然是“亲者痛,仇者快”,包括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无法承受。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待宗教问题要以法律为准绳,保护合法,打击非法。对于极端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要依法治理。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被敌对势力利用。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1000多年来,穆斯林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成功实现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清代穆斯林学者刘智“以儒释经”,促进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新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为清真寺题写匾额,走进清真寺,与教职人员和群众促膝谈心。

这些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的佳话,有力反驳了“穆黑”言论,说明“伊斯兰恐惧症”在中国没有市场。相反,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还能成为可资其他国家借鉴的有益经验。

(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