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正面诠释

《古兰经》61:10—11
“信道的人们啊!我将指示你们一种生意,它能拯救你们脱离痛苦的刑罚,好吗?你们信仰安拉和使者,你们以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为安拉而奋斗,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知道。”

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和表现便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善良美好的举动是发自善良且美好的内心,能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快乐并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卑劣恶浊的行为是发自浮躁恶臭和自私之心的根源,会给自己和他人徒增烦恼而易被周围人孤立和远离。

魅力的双唇,源于亲切友善的语言;可爱的双眼,源于善于捕捉别人的优点;苗条的身材,源于乐于将食物与饥饿的人分享;优雅的姿态,源于习惯与美德同行。人若要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必须充满活力,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自我成长,而不要向他人抱怨。

请记得,如果你需要帮助,从现在起善用你的双手,随着岁月增长和时间流逝,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拿来自己使用,一只可以用来帮助他人。


在土耳其,有一个从过去到现在沿袭下来的传统,每个开在贫民区的小卖部、杂货店都有几本厚厚的账薄,上面记着许多贫困户买东西赊的账,密密麻麻地写着某月某日某人买东西赊了多少钱之类,而赊帐的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特别贫困的人。这样的店铺既给周围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又变相地保障了特困户的生存需求,不至于让他们断了粮或揭不开锅。这些店铺的老板即使自己周转困难点,也不会上门催债或不再给欠帐的人卖货物。

每逢斋月,就会有一些“特殊顾客”来到这些店里,买点东西,然后悄声问店里有没有困难户购物的账薄、可不可以让他过目。这时店主明白来者的用意,便拿出厚厚的帐簿让对方看。对方翻看过帐薄后,抑或拿全部帐簿,抑或取其中几本,告诉店主他愿意替那些赊帐的穷人偿还债务。结完账后他和店主一道把帐簿拿到店外,一把火将它们烧掉。临走叮嘱店主替他保密,只需告诉那些欠帐的人他们的账已经有人帮他们还了。然后消失在人群中。一不留名,二不留任何联系方式。对方不说,店主也不问,双方心中都明白那是行善者与安拉之间的事情,越隐秘越完美。这样的故事,在每年的斋月,发生在许许多多贫民区的店铺里。

《古兰经》51:15-16

 “敬畏的人们必定在许多乐园中,在许多泉源畔, 接受他们的主所赏赐的。他们在生前确是行善的。”

我们期盼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善意,但有时候不恰当的善良,反而会加重弱者的伤害程度。带着目的性的高调行善不是真的善意,真正替受助者着想才是真正的善良。

2016年,南京理工大学做了一件非常受人夸赞的事情。当时,学校贫困生比例大概是28%,怎么实际有效帮助这些贫困生呢?“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因为面子原因不愿申请贫困生助学金,如果进行公开的评审和公示,难免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怎么办呢?

南京理工大学用上了大资料分析,把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悄悄列为了受资助对象。一些学生突然发现饭卡中多出几百元,十分诧异,之后才得知是学校通过大资料分析学生的刷饭卡资料,比对困难生库,并结合学生综合表现的“隐形资助”,不用审核和公开公示,学校直接将补贴款,打进了贫困生的饭卡里,恰到好处地筛选出了需要帮助的学生,又保护了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心。

什么是最好的善良?这就是最好的善良。最好的善良,不是表演的道具,而是无痕的温暖。

在苏州,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一直悄悄资助一位大学生。受助者从未见过他们,只知道他们曾是苏州一所大学的教授。毕业那年,学校组织了一场“困难生毕业见面会”,邀请两位老人前去参加。那天,两位老人并没有出现。代替他们来到他面前的,是一封祝福信:孩子,不见面,是不愿你思想上有负担。唯一希望你健康成长,做个善良的人。真正的善良,从不是刻意做秀给别人看,而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考虑到他人内心感受的真诚。


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清真寺,在清真寺最隐蔽最不起眼的角落会设置一个石墩,富人把钱财放在石墩上,穷人可以来取。双方互不见面,更不认识。设置石墩,是为了让穷人不必折腰在地下寻找,体面地取走。也让富人不是把钱扔到地下,以免心生高傲。在角落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穷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一做法,是来自古兰经的教导“谁维护他人的尊严,安拉将来就会维护他的尊严。”

中国有句古话说:“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表达善意,不仅需要善良,更需要换位元思考。因此,想起早几年看过的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闻。

某企业家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全校师生站在黄土飞扬的操场上举办捐赠仪式。他们将捐赠的现金取出码成钱堆,拉着受助孩子在钱堆中拍照。面对数十台摄像机,企业家西装笔挺,露出标准的笑容,而一旁的孩子,却很难习惯这样的大场面,低着头战战兢兢地揪着衣角,满是不安。

这种所谓的“公益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孩子们则需要一次次地对着镜头讲述自己悲惨的家境。很多孩子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他们也逐渐失去了乐观和自信,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汹涌的自卑感。那不是善意,那是闪光灯下的野心;那不是善意,那是自我感动的摆拍;那不是善意,那是沽名钓誉的伪善;那不是善意,那是受人唾弃的伤害;那不是善意,那是有伤他人尊严的侵害;那不是善意,那是借他人之弱涨自己之威的恶意。

智慧是善良必不可少的咖啡伴侣,没有智慧的善良步步惊心。它占领着道德的制高点,却又常常好心办了坏事。谁又能指责这种做法的“善良”不对呢?有些灾难性的后果可不是一句“我本意是好的”就能挽回的。我只对“伪善”深恶痛绝,好比那些重阳节领任务敬老的无辜者,为了让老人成全自己的“伪善”,一窝蜂的跑去折腾老人们洗澡,有的老人一天洗8次,差点没背过气去……

对这些人的行为,无论怎么鄙视都不为过。但最让人无奈的是愚昧的善良,因为那颗纯纯的善心却又是真实的。幸亏一个老人家的话让我们解惑了:“愚昧也是一种恶。”那愚昧的善良呢?


什么是善良?人为什么要善良?对此固定的尺度,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倾尽财物捐助是善,舍生忘死救人是善,但你知道吗?除了轰轰烈烈的壮举,很多不起眼的小事,不声张的体贴也是善。

公车上,一位年轻妈妈背着一个宝宝,后座的姑娘担心宝宝头磕到座椅,便伸手轻轻托住了宝宝的头。或许是怕这位妈妈不好意思,她并没有提醒,而是就这样默默托了一路,直到年轻妈妈下车,她才在下一站下车;地铁上,一位小伙见坐着轮椅的男子不方便,便这么一手抓住轮椅,一脚卡着车轮,看似若无其事,实际上默默坚持了20多分钟,直到这位男子下车。

行善之人的内心总是被善所填充,从他们的眼睛里,行为中折射出的是善所给予他们的平稳。纯洁的气质,散发出的是善所培养出的和蔼,有同情心的美德。

《古兰经》17:7

 “行善之人,自受其益,而行恶之人,必然自受其害。“如果你们行善,那么,你们是为自己而行善;如果你们作恶,那么,你们是为自己而作恶。”

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心中无善,便只会落得空虚无助的境地。因为心中无善,所以,总会被私欲所牢牢控制,滋生的便只有怨恨和贪婪的负面情绪。因此,善从不是束缚,而是幸福的前提。

一位学生考上大学,为没有学费全家发愁,父亲拿着仅有的1000块钱找他的朋友打麻将,第二天就凑够了我的学费。几年后父亲突然说要去和朋友打麻将,拿了3000多元,第二天输得一毛都没剩。父亲平时不打麻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朋友的儿子考上了大学。这是一场输赢已定的赌局,但背后更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善意。

有时候,生活中的善良,并不是一定要做点什么大事,而是就是多为别人着想一点,多在行动上照顾别人一点,做一个善良的人其实并没多么的难。

《古兰经》2:285

 “各人要享受自己所行善功的奖赏,要遭遇自己所作罪恶的惩罚。”

善良是一种美德,行善不仅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帮助自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善行感染周围的人,也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帮别人,就等于种下善的种子,最终收获的是自己的善报因缘。


善良从来都是一种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善心造就善行,而善行孕育善心。如果善良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行要求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良。善良的范围从来不是狭隘的,它不仅是金钱物质上的赠予与帮助,更可以是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比如,开车的时候,遇见行动不便的人,多礼让而不是一直按喇叭催促;比如,家里扔垃圾的时候,提前打包好厨艺垃圾和碎玻璃,小心环卫工人受伤感染;比如,坐电梯的时候,可以帮忙按一下开门按钮,以防电梯门夹到人。

善良其实很简单:看见人家墙要倒,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喝粥,你在吃肉,如果不想让别人吃,那么不吧搭嘴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伤心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 ......

一切以方便他人为目的的自我约束行为,均可以视作善良。善良,不是故意做给谁看,也不是想去感动谁,而是繁杂社会之中,给自己良心的一个交代。感谢人世间所有不动声色的善良!也愿历经沧桑的我们,能一直有一颗安然向善的心。当一种善良变成一种习惯时,就会升华为一种传统乃至一种文化。


《古兰经》99:8

 “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

行善不仅是你主观的每一次善举,阻止他人行恶同样也是善行。而赏善罚恶会引导人们根据赏罚制度的不同,去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因为人们总是趋利避祸,如果规定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他可以得到自己所做好事的回报,然后他又帮助和引导别人去做类似的好事。别人所做的每一件好事当中都会有他的回报,这样在社会中会形成一种争相行善,帮助他人行善的好风气。

《古兰经》101:8--11

 “至于善功的分量较轻者,他的归宿是深坑。你怎能知道深坑里有什么?有烈火。”

一个人作恶,并且影响他人也一起作恶,不仅自己要承担自己的罪责。而且,还要承担他所受影响者所犯错误的部分责任,这样的话很多人就会悬崖勒马、远离作恶。因此,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应该成为社会正面影响的传播者,并且还要帮助更多的人一起进步,岂不是快乐的事情?赏罚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激励人们在好事上争先恐后,在恶事上远离禁止。

《古兰经》101:6--7

 “至于善功的分量较重者,将在满意的生活中;

常言道:好人有好报,我也总这样认为,可却始终忽略了一个道理,善心一定会有所回报,可是为了回报而做出的善举,其真正的意义便不再是善了。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你只会觉得善行是一种负担,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做善良的事,从不是为了回报,只是因为这是对的和应该做的,只是为了成为更高尚的人,而不是深受枷锁。

当我们无法要求身边的人同我们一样时,我们能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迟早有一天我们的努力会有所回报,而我们拼尽全力所保护的人也会如我们所愿健康而快乐的活着。如果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不是因为善行无善报,而是我们的善良还太少,太单薄。让我们怀着善意的心去看世界,做善举,你才能真正的自受其益。因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所以,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不管我们扮演什么角色,要守护好一颗善良的心,不用担心我们的善良没有人能看到,当你看到丑陋的变得越来越美,当你发现一花一草都在对你微笑,当你发现每件事都充满顺缘,当你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喜欢你,这可能就是善良的回报!

《古兰经》2:112

 “不然,凡全体归顺安拉,而且行善者,将在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没有 忧愁。”

因此,一个人有善心且积极行善,最终将收获福报而看到人生的美好。有善心为避免在浮躁生活中迷失自我,保持善心为避免被周围不良行为影响带偏,有善行为改变浮躁生活中的冷漠,保持善行,为影响带动身边人步入正道,一同积极行善,共创美好友爱生活,共迎幸福美满人生。

【来源:“我们杂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