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地方语文,用古兰经沟通

       编辑按语: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美国打出“世界反恐”的王牌,本想削弱伊斯兰,但后果相反,促使伊斯兰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假如说从十九世纪开始,伊斯兰世界普遍遭到西方侵略和压迫而消沉,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沉默和反思,那么,今天是揭开压迫的盖子,向外爆发的时候了。  美国的反恐,极力宣传伊斯兰是恐怖主义根源,引起许多理智的人更多的疑惑,他们四处询问,走进穆斯林社会的圈子来主动打听,伊斯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们还能继续沉默下去吗?   真主的意欲,使那些不熟悉伊斯兰的朋友们来敲门询问,我们是否应当礼貌一些?   用别人听得懂的话表示对客人尊敬,如实地答覆问题。  这是比喻,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9-11事件”发生以来,八年过去了。   在漫长的八年中,由于伊斯兰的敌人造谣中伤,而《古兰经》却成了热门畅销书,在许多国家销售量猛增百倍。  教外人阅读了《古兰经》,认真学习伊斯兰,希望看到政治野心家们宣传背后的真相。  我们今天的使命,是学好客人们的语言,手捧《古兰经》同他们交谈,在同一水平上,双方建立共同的理念,彼此信任,但须有共同的语言,平等交流。  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话,表现出我们的礼貌、风度、学养和文化水平。

       在所有穆斯林生活的地区,都有许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伊斯兰学者,但是他们毕生精力都花在了“经堂语”上,对其他宗教人的话说成是“卡菲勒话”,不屑一顾。   当今世界上,在国际交往中,古代传统的“经堂语”,如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都不是主要交流工具,穆斯林学者的表达受到限制。  伊斯兰的保守与落后,由此而来。   如今客人上门问询,我们没有能力应门,更没有能力用对方懂得的语言答覆问题,我们内心里是否感到遗憾、内疚或失职,因为没有尽到宣教的责任。  伊斯兰是人类如此伟大的文明,而穆斯林的学者们却说不出话来,问心有愧啊!  今天真有“阿訇”在清真寺门口挂上一块不知羞耻的牌子:“谢绝参观!”

       本文介绍《国际古兰经通讯社》(IQNA)记者对阿布杜尔.哈里姆教授的采访记录,内容与以上议论有关。  哈里姆教授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伊斯兰研究所所长,他每两年召集并主持一次古兰经理解研讨会,连续十多年来,研讨会越办越兴旺,激起了世界各国的学者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这是穆斯林学者宣教的极好机会,同非穆斯林学者讨论《古兰经》,寻求共同的认知。  以下用“记者问”和“教授答”的交替方式向读者展现这次采访的精彩过程。


 

 阿布杜尔.哈里姆教授

记者问:我听说,第六届古兰经研讨会定于今年11月12日至14日在伦敦大学伊斯兰研究所召开。 根据你过去的经验,这个研讨会对推动世界伊斯兰宣传有多大意义?

 

       教授答:这个研讨会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学术性质,把世界各国的《古兰经》学者召集在一起,有穆斯林,也有非穆斯林。  大家聚会几天,互相认识,彼此了解各自的研究情况,交流心得体会。  虽然相处只有几天时间,但是成效很明显,把伊斯兰和西方社会的《古兰经》研究状况融会在一起,消除了隔离和孤立的状态。 

       每次研讨会之后,学者们的论文都刊登在《古兰经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Quranic Studies)上,这是一本国际学术刊物,有阿拉伯文和英文两种,把每次研讨会的内容和成果向世界宣告。   在每一种文字的杂志上,同时附录另一种文字的论文概要介绍。 根据以往五届的经验,预期今年的研讨会要比过去更上一层楼。

 

       记者问:世界上有许多种国际性的宗教,都有自家的经典,例如《圣经》和佛经。  请你比较一下,国际上对《古兰经》的研究与其他宗教的经典相比有什么特色?

 

       教授答:与《圣经》研究的状况相比,远远不如。 《圣经》的研究遍布所有主要语言,而《古兰经》的研究主要局限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也有一些地方非主流文字。  《古兰经》的研究多数属于内向型,对象是穆斯林社会,对外宣教的力度非常小。   这是可以理解的,至少是巩固穆斯林的信仰阵地,有很大作用,但是不能适应当代的形势需要。  今天出现了向非穆斯林社会阐明伊斯兰和介绍《古兰经》的新需要,标志了伊斯兰文明发展的新时期。

       穆斯林国家应当在欧洲开放研究《古兰经》的奖学金,培植新一代欧洲语文的《古兰经》学者,而穆斯林的学者们,也应当懂得西方语文,看看他们对《古兰经》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这样,双方可以在共同的语言、相同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上趋向一致,便于在同等的基础上交流。  我们的伊斯兰研究所,已在这方面努力了,设法填补历史遗留的空缺。

 

       记者问:在你看来,现代的穆斯林学者对《古兰经》的研究程度怎样?  是否对世界有贡献?

 

       教授答:在穆斯林国家,研究《古兰经》的学者大有人在, 范围很广,但是大多数集中在传统的方式上,只有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用西方语文发表的研究成果较少。  在同级别学者相见座谈的时候,西方学者对穆斯林的学者十分赞赏,普遍很钦佩。

 

       记者问:都是哪些西方人在研究《古兰经》?   为什么?

 

       教授答:现代兴起了一股宗教比较热潮,大学研究生和学者都很多,还有过去传统的“东方学”的老一批学者们,他们已有百年的历史了,但研究的兴趣不衰。 凡是研究伊斯兰国家国情和文化的学者,都离不开研究《古兰经》,因为《古兰经》是穆斯林社会的精神基础,如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突厥文化。  从美国发起的世界“反恐”之后,一个新兴的伊斯兰课题是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他们用美国的反恐政策对照穆斯林社会,也希望从《古兰经》中找到依据。

 

       记者问:穆斯林学者研究《古兰经》重在认主独一和宣教,西方非穆斯林学者研究《古兰经》目的是什么?

       教授答:《古兰经》是穆斯林社会和伊斯兰文明的一切认识来源,因此西方研究伊斯兰和穆斯林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学问,都必须在《古兰经》中寻找根源。    因此,对《古兰经》有兴趣的人,各种职业和专题无所不有,如伊斯兰历史、阿拉伯文字和语言、《古兰经》翻译、伊斯兰信仰、伊斯兰法学、惩戒法规、社会关系、艺术、书法、建筑、装饰美学,例如现在最时髦的是美国设计的新时装品牌“优素福的衬衫”。

 

       记者问:西方人对《古兰经》的研究,是纯学术性的,还是对日常生活有影响?

       教授答: 按照西方的习惯,对宗教经典的研究都是纯学术性质,但是伊斯兰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信仰与生活不可分割。  他们虽然立志于学术研究,如伊斯兰信仰、伊斯兰法学等等,但脱离不了对具体生活的考察,所以他们的研究必然影响生活。

 

       记者问:国际伊斯兰组织,如伊斯兰国家会议组织和伊斯兰教科文组织,应当怎样帮助和促进新兴的《古兰经》研究世界潮流?

 

       教授答:这些组织应当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穆斯林青年到西方国家去留学,学习他们的语文,也应当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 穆斯林国家应当培训一大批学者,深入研究《古兰经》,不仅是为面对穆斯林社会宣教,而应考虑更广泛的世界需要。

       伊斯兰的国际组织应当放开眼量,看到长远效果,譬如在西方国家的主要城市里建立《古兰经》研究中心,为当地热心《古兰经》的学者和读者服务。  这样的中心,可以收集和翻译有关《古兰经》的研究著作,用当地的语文出版书籍和刊物,面向当地社会大众。 

       在我们伦敦《古兰经》研究所,正在进行两项翻译规划,把两部法文的杰出研究成果翻译成英文:《古兰经概述》和《古兰经中的道德论》,作者是已故的穆罕默德.德拉兹。  这两本书已有了阿拉伯文的翻译本,还没有英文译本。  诸如此类的重要著作,不论原文是哪种文字,都可以翻译成各种文字,便于广泛传播,让《古兰经》知识普及到西方社会的大众中去。

       宣传《古兰经》不能依赖别人,是穆斯林社会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西方社会有许多仇恨伊斯兰的人,他们拥有充足的经费和丰富的经验,对伊斯兰吹毛求疵,大量出版歪曲和毁坏伊斯兰的书籍,而穆斯林只顾向“内部”宣教,对外宣传不投资。  穆斯林必须自己动手,高举伊斯兰的旗帜,不可能指望伊斯兰的敌人替我们宣教,这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不要愚蠢到抱有宣教也要依靠敌人帮忙的幻想。   这个对穆斯林不利的局面不能在延续下去了,只有我们自己能改变。  新时代的要求迫使穆斯林社会努力向全世界宣传伊斯兰,伊斯兰的根本基础是《古兰经》。

 

       (阿里编译自Muslim Countries Urged to Develop Quranic Scholarship in European Languages by Professor Muhammad Abdel Haleem)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