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家庭教仔大不同? 穆斯林家庭子女融入社群

在家中完成礼拜后,大家互相祝福,这时马永祥(右二)会跟子女说说可兰经故事。

身为穆斯林,他们每天也会在特定时间,在家中朝向麦加天房礼拜共5次,包括鞠躬、叩头、念经等。爸爸说孩子现正建立这个习惯。

姊姊小时候在清真寺的图书馆内阅读可兰经。

只吃有清真标志食品

【明报专讯】香港一向是个多元化社会,政府近年亦一直致力推动平等共融,鼓励大家对不同的宗教、种族消除成见,平等相处。可是,由于大部分人对某些宗教的不认识,因而常常存有误解和歧视。找来一个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家庭,告诉大家,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养儿育女的方法,还有宗教教义和教养孩子之间有什么冲击?

据《香港年报2010》显示,本港的伊斯兰教徒约有22万,包括3万华人、12万印尼人,其余是本港出生的非华裔人士,以及来自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中东和非洲各国的教徒。马永祥一家,便是3万名华人穆斯林中的其中几人。他是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副校长,与来自昆明、同是穆斯林的太太育有一子一女。

记者对伊斯兰教认识不多,印象中穆斯林有不少生活上的禁忌,如不吃猪肉和在非诵经下宰杀的动物、不拜偶像、女性要披上头巾和穿长袍等。访问前,记者预计气氛是严肃保守的,事实却不然。

亲子活动 与一般家庭无异

马永祥的长女10岁,次子7岁,他们看见陌生人,开始时有点害羞,又带点兴奋,除了女儿围上头巾外,他们跟一般小孩无异。而爸爸说他们平日亲子活动都是一起去香港公园玩耍、参观立法会、游览张保仔洞等,活动比普通家庭更普通;而爸妈亦是以“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孩子入读住所附近的轩尼诗道官立上午小学,没刻意要他们入读伊斯兰小学。

马永祥自小出生在伊斯兰教家庭中,父母均是穆斯林,他和太太生了孩子后,都希望把自己的信仰带给下一代。两姊弟的出生证名书上,除了中文名字外,还有一个阿拉伯名字,弟弟的中文名字叫守一,意思为“坚守信仰独一的真主”,再附一个阿拉伯名字Abdul Aziz;姊姊则叫Azizah。爸爸说:“去旅游,关员以为他们不是中国人。”

马永祥和太太每天都会在家做礼拜,不过孩子年纪还小,爸爸不要求他们每天做足五次,假日有机会会带他们参与宗教活动。穆斯林须于斋戒月守斋,要到日落后才可进食,而小朋友信徒暂未需要守斋。近年,姊弟俩用类似英文Copy Book的练习册来学习阿拉伯文;到外地旅游时,爸妈也会买些提及穆斯林生活的儿童书籍给孩子看,让他们认识更多。

从小说教 接受“严谨”规条

“可兰经中有很多讲述圣人的故事,我会在睡觉前说给他们听,其实当中提及的,都是要诚实、有礼和尊重他人。有关信仰,都是让他们接受基本概念,包括独一创造主Allah、世界会有后世审判日等。”马永祥补充,伊斯兰视子女为真主给作为人父母的付托,要妥善养育,他们除了应用可兰经的教义培育孩子外,夫妇俩亦会一同上卫生署主办的亲子课程,或在坊间购买不同的亲子书籍阅读,希望培育出良好的下一代。

“我认为教导小朋友,夫妻的沟通要十分一致,若有不同意见,孩子们会无所适从。”

不少香港人眼中,可能会认为某些伊斯兰教义较严谨,与开放的社会尺度大相迳庭,例如穆斯林少女在十三四岁开始,上街时要戴上头巾,做爸爸的可会担心子女抗拒?马永祥说:“我会这样去看:社会上有很多细菌病毒,预防方法,就是为孩子打防疫针。我们会跟子女维持良好的关系,相信从小跟他们提及我们的信仰、装扮,长大后他们便有‘抵抗力’。即使将来受同学朋友及互联网等影响,也有能力好好控制。”

只吃有清真标志食品

马永祥不希望因自己的宗教,让孩子感到跟别人不同,所以他让孩子积极参与同学间的活动:“同学生日会,我们大多会出席,我不想孩子们觉得因为自己是穆斯林而减少跟其他人来往。”马永祥说现今社会鼓励大同,不少小学生字典、牛津出版社的英文故事书等,有不少小主角都采用阿拉伯名字,所以两个孩子在社会中并不会“与众不同”。

问姊姊,穆斯林在学校会遇到什么特别事情吗?她答:“圣诞派对时,其他同学带回校的食物,我未必能进食。”原来,穆斯林只能吃有“Halal”清真标志(图)的食品,即使是橡皮糖,也因加入了由动物骨粉制成的鱼胶粉而不能吃。马妈妈说,孩子上幼稚园时,其他妈妈会邀请他们一家参加生日会,更特地问他们在哪儿购买清真食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