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清真寺功能拓展的探索与尝试

——“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穆斯林”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马强/马超

2012年4月6日至7日,西安锦业路清真寺开学典礼暨“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穆斯林”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锦业路清真寺召外,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位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民族宗教工作者等出席了活动。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当地穆斯林群众一道旁听了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8篇,会议组选出其中23篇编辑成册。23位学者围绕“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穆斯林”及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4月6日上午8点,马如龙阿訇诵读《古兰经》之后第一场学术讨论开始。本场讨论由江苏行政学院尤佳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周传斌博士担任评议人,共有6位学者发言。云南大学马雪峰博士的《重建中国穆斯林智识共同体:中国内地穆斯林社群社会问题省思》,以中国内地穆斯林存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以城市寺坊制度的解体和中国穆斯林智识活动的缺乏等现实状况为佐证,指出“中国穆斯林社群主要存在内部缺乏有效整合、缺少与主流社会智识交流两方面的问题,提出建构中国穆斯林智识共同体是解决当代内地穆斯林社群面临社会困境的关键。西北大学马健君老师的《西安回族的来源及其形成》,回顾了有关西安回族来源的四种说法,认为宋代因战争等原因大量滞留关中的西域穆斯林和元代军屯也是西安回族的来源之一。陕西师范大学王超博士的《城市回族多级教育观探析——由西安回坊地区小学倒闭说起》,认为西安回坊民族中小学的倒闭并不是回族不重视教育,而是民族学校的标签不能满足回族的文化心理诉求和教育提升需要,是城市回族追求教育现代化的结果。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多元教育的理念观察回族教育是成功的,学历低并不代表教育低,要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弘扬各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创造具有时代特点的、具有新活力的民族文化。陕西师范大学韩中义博士的《西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状况的田野调查》,通过对西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性别、来源、年龄构成等的分析,认为西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女性的数量较少,男女比例悬殊;流出地点呈现出一定的集中性;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整体上趋于年轻化。此外,韩博士还围绕会议主题,从四个方面回顾了清真寺的功能。四川大学敏文杰博士的《临时礼拜点——西藏外来流动穆斯林的精神家园》,回顾了西藏的世居穆斯林和清真寺,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拉萨、日喀则、昌都等七个地区流动穆斯林与礼拜点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目前存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穆斯林的户籍、临时礼拜点、成立伊斯兰教协会组织和流动穆斯林的权益保护等方面。兰州大学敏敬博士的《现代化条件下的城市清真寺及其建设》,分析了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特点及城市穆斯林面临的挑战,认为清真寺要在城市穆斯林生活中充分发挥核心指导和帮助作用,聘请有才学的青年阿訇承担教务,管理和日常运作应尽可能地去官僚化,应该把宗教教育作为核心职能加以发扬。提出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清真寺应克服以往保守封闭的习惯,主动与其他宗教和社会团体,如佛教寺院、基督教堂和公益组织等进行交往、共同探讨,让社会了解穆斯林,认识伊斯兰教。

开放讨论期间,各位学者主要对共建智识群体、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的实践、民族和宗教教育、流动穆斯林等问题交换了观点。讨论休息过程中,西安清真大寺赞圣团为参会人员奉献了具有浓郁陕西经学特色的赞圣,让大家对西安伊斯兰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月6日中午主麻聚礼后进行了第二场学术讨论。本场讨论第一阶段由陕西师范大学哈宝玉博士主持,西安外国语大学马福德博士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学者发言。临夏外国语学校张维真校长的《当代穆斯林少数教法问题初探》,对穆斯林少数群体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穆斯林少数教法部分个案的剖析,认为由于穆斯林少数所面临的困难大于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因此更需要基于趋利避害这一伊斯兰原则进行教法演绎。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赵宝贵阿訇的《伊斯兰慈善观综述》,解析了汉语和阿拉伯语语境中的慈善概念、伊斯兰的慈善观和慈善类型。认为伊斯兰慈善有先己后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三原则。上海外国语大学祁学义博士的《伊斯兰教与城市文明——以清真寺为视角》,回顾了清真寺的渊源、职能、礼节和建筑的演变。认为清真寺建筑风格的演变,说明伊斯兰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其他文明相互适应的传统,在严格坚持伊斯兰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使伊斯兰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兰州大学丁士仁博士的《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观》,对伊斯兰教敬主爱人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剖析,认为敬主爱人是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这一核心价值观,伊斯兰要求穆斯林思想崇高,举止文明。

第二阶段由云南大学马雪峰博士主持,兰州大学敏敬博士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学者发言。江苏行政学院尤佳教授的《论流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与城市社会适应——以东部沿海城市为例》,通过对相关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伊斯兰教问题正在变得复杂化,沿用传统的行政主导的单一模式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化解问题,必须有新的理念与举措。现代社会建构就是要整合不同群体的社会网路与支援体系,形成文化多样化模式与运作机制,希望现代化背景下各级伊斯兰教协会组织的功能能够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南京师范大学白友涛博士的《伊斯兰教职人员在城市回族社区发展中的作用(1912-l949)——以东部大城市回族社区为考察点》,认为民国时期伊斯兰教职人员在城市回族社区发展中扮演过的角色主要体现在精神生活的领路人、世俗生活的指导者、文化传承的实践者、社区利益的维护者、社会事业的宣导者和力行者、政府群众的联络者和日常生活的服务者七个方面。提出中国城市回族聚居区域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迫切需要伊斯兰教职人员重新定位其社会职能,扮演好和谐社区建设推动者的角色。南京工业大学季芳桐教授的《论王岱舆对回儒佛三教报应思想的讨论》,分析了王岱舆对伊斯兰教、儒家、佛教报应学说思想所持的态度及观点,强调了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认为王岱舆对儒、佛的批评属于文化间的交流,虽然批评与质疑较为激烈,甚至个别地方或可商榷,但对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杨桂萍博士的《从元明回回的教俗之变看“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阐述了元代回回礼俗与明代回回教俗渐变及其原因,认为“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又是对伊斯兰教本土化引起的信仰危机的应对;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亦是中国伊斯兰思想文化的创新。

4月7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清真寺开学仪式。8点30分,在穆拥胜阿訇诵读《古兰经》、做杜阿后,西安外国语大学马福德博士主持了开学典礼。锦业路清真寺管委会主任盛志明哈志致欢迎词,回顾了清真寺的建设历程,并指出以学术研讨会庆祝清真寺开学的意义。接着由西安市长安区民族宗教局王绍辉副局长宣读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名单,并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书。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洪长有先生代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做了发言,表达了对西安各民族穆斯林的问候,向为清真寺建设和研讨会召开做了大量工作并提供经费的西安“坊上人”饭庄表示敬意,向给予清真寺各种支援的各级政府部门、各有关方面和人士表示感谢。他认为这次研讨会以“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穆斯林”为主题,既体现了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深刻理解和回应,也反映了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穆斯林的社会适应、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的热切关注。“坊上人”饭庄资助建设锦业路清真寺和学术研讨会,表现了一个企业对穆斯林宗教生活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关心和热爱,展现了其升华自我、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企业理想。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马克尔先生对清真寺开学表示祝贺,并感谢支持清真寺建设的各界人士,希望锦业路清真寺能够在西安市乃至陕西掀起学习新知识、新文化的风气。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马希平先生在讲话中提出了三点愿望:(1)在维护伊斯兰教稳定的前提下,注重穆斯林的思想建设,积极投入解经工作。(2)重视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3)重视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宣传,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西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马新芳先生希望清真寺能进一步弘扬伊斯兰精神,全心全意为周边穆斯林提供服务,营造美好和谐的心灵家园。西安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定纪平阿訇感赞真主襄助,感谢各界对锦业路清真寺开学的支持,并引用经训强调团结、忠诚、顺从是穆斯林的义务,希望锦业路清真寺能充分发挥宗教职能和社会职能,服务穆斯林大众,弘扬伊斯兰教文化,成为宣传党和政府各种政策的重要场所。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米寿江教授代表学者进行了发言,讲了三点体会:(1)真主的襄助,(2)“坊上人”的善举,(3)宗教局的支持;两个联想:上海浦东清真寺和洪长兴饭店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中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位于西安高新区的锦业路清真寺也能做到这一点;一点期盼:希望清真寺成为弘扬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场所。西安外国语大学唐雪梅老师宣读了各地发来的贺词贺信,最后由领导和专家学者为清真寺进行了揭牌。

开学典礼结束后进行第三场学术讨论。本场讨论由陕西师范大学韩中义博士主持,陕西师范大学马强博士担任评议人,共有5位学者发言。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高占福教授的《北京牛街:一个大都市回族社区的历史与现实》,对牛街回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教育、宗教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关注了城市穆斯林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宁夏社会科学院马平研究员的《穆斯林“东渐”与沿海地区城市的分布格局变化》,对西部穆斯林东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城市穆斯林的发展走向,认为寺坊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从根本上巩固了回回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强化了族群意识。中央民族大学丁宏博士的《回汉民族关系研究》,认为历史记忆、杂居、文化误解是影响回汉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伊斯兰文化的自我封闭是造成文化误解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中国进行伊斯兰文化知识的宣传非常必要。米寿江教授的《中国回族穆斯林都市化的趋势——三十年来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的重要变化》,认为早在明末清初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就出现了都市化,人口大流动加速了中国伊斯兰教都市化的进程,当前出现了新变化。陕西师范大学马强博士的《中国城市穆斯林研究: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呼吁中国的伊斯兰教研究应该引入多学科的视野,在保持伊斯兰教传统学科的前提下,将视野从对教的研究转向对人的研究,并就人类学研究伊斯兰教的理论、方法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当前人类学伊斯兰研究中的十五个现实问题。在本场点评中,马强博士还强调了穆斯林社会中互相宽容的重要性,提醒在关注城市流动穆斯林的同时,不要忽略对穆斯林移民迁出地留守人员的关注。同时还反思了有关文化误解、清真寺功能、中国伊斯兰教资料记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4月7日中午响礼后举行了第四场学术讨论。本场讨论由陕西师范大学王超博士主持,中央民族大学的丁宏博士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学者发言。陕西师范大学哈宝玉博士的《当代经学学者及其历史使命》,就经学学者的学识、素养、品德、处境、宗教和社会使命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代经学学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肩负起教书育人、传承经学等宗教使命和提高人类道德风尚等社会使命,并对学者的培养和阿訇待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呼吁穆斯林大众和企业家多关注阿訇群体,改善他们的生活和社会处境。兰州大学周传斌博士的《“灵-魂-体”三分法——论亚伯拉罕宗教传统中的“人”》,回顾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神学中的“灵”、“魂”、“体”三分法,探讨了伊本·西纳《论灵魂》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了亚伯拉罕宗教系统中三大宗教的关系以及伊斯兰教中的“人学”。中央民族大学良警宇博士的《流动穆斯林的现代性与市民化——兼论穆斯林少数民族农村人口流动的社会问题》,回顾了现代性和市民化理论,认为流动穆斯林社会问题的本质同其他农民市民化的问题一样,不是市民化,而是市民权的问题;不是整体性的文化和宗教问题,而是阶层的问题。兰州大学杨文炯博士的《都市的挑战与机遇——城市回族文化发展的思考》,对西北四城市回族社区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回族社区地缘结构变迁对文化的影响,认为回族社区“五维一体”的社会结构因聚居型地缘结构的解体而面临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结构重组、发明和创新,并对中国语境下回族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场学术讨论结束后进行了研讨会总结。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燮藩教授首先对企业家重视清真寺建设和筹备学术会议给予高度评价,强调学术交流对伊斯兰教研究的重要意义。他从寺管会成员的广泛性出发,谈了宗教学者在穆斯林群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穆斯林社区解体带来的宗教问题。高占福教授认为此次学术会议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学术会议的顺利举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清真寺开学典礼与学术讨论相结合,让信仰者与学者直接对话的做法意义深远,具有开创精神。马平研究员表达了对筹办者的感谢,并通过对经堂教育陕西学派辉煌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新时期陕西穆斯林再创辉煌的良好祝愿。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刘书祥先生对当地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表达了谢意,并强调了管理清真寺的困难,希望清真寺能够加强对外交流,穆斯林多总结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素质等。马强博土代表会议主办方表达了对各级民族宗教主管部门、伊斯兰教协会组织、企业界和周边坊民关心清真寺建设事业的感谢。特别对国内高校、专职科研机构和清真寺中近年来在城市穆斯林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专家学者能够莅临会议,发表论文,交流观点,奉献智慧,支援民间伊斯兰文化事业,积极同信教群众接触,追求学以致用的学风和精神表达了谢意。对西安“坊上人”清真餐饮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员工在清真寺开学典礼和学术讨论会中给予的全力支持、优质服务和无私奉献精神表示欣赏和感谢。

会议闭幕后,与会嘉宾还参观了鼓楼、回坊、化觉巷安家回族传统民居和清真大寺,并受到新城区马老虎炒菜烤鸭店经理马新生哈吉的宴请。

本次会议是国内首例以清真寺开学典礼为契机,由清真寺举办的高层次学术论坛。从提交论文的学者、论文品质到关注问题的深度等都代表了较高的水准。学术会议小而精,讨论问题集中、前沿、现实,让学术界同会议主题讨论的城市穆斯林有了直接的接触,让普通穆斯林能够直接从学者的演讲和讨论中受益。此举同时对于探讨现代化背景下清真寺功能的转型,推动国家所宣导的宗教团体积极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等具有开拓性意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