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西:节俭的七个好处

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名

“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 (7:31) 这节经文以直截了当的形式明确发出最重要的指令,要求人们节俭,并禁止浪费。这一主题包含有七个要点。

第一点:节俭是对真主的一种感恩。

至慈的造物主希望人类因他赐予的恩典而感恩。浪费是与感恩南辕北辙,不但是对恩典的贬低,还会造成损失。而节俭则是对真主恩典的尊重,也蕴含着许多福利。的确,节俭既是一种感恩,也是对众多恩典中主的仁慈的深深敬意,必然会带来主的滚滚恩典。它就像戒除酒瘾,能给身体带来健康。它把人从乞丐一样的沉沦中解救出来,是人实现自尊的必由之路。它也是一条有力的途径,让人感受到主的恩典所蕴含的快乐,并从那些貌似毫无快乐可言的恩典中品尝快乐。而浪费,则因为和这些智慧的事实截然相反,带来的只能是很多严重的后果。

第二点:节俭获得真主的报酬,而浪费获得惩罚。

至睿的主(All-Wise)创造了人类的身体,使之像一座奇妙的宫殿和一座井然有序的城市。人嘴里的味觉就像是一位看门人,神经和血管则好似电话线和电报线,味觉经过它们与位于身体中心的胃相连接,告诉它入口食物的一些情况。如果身体和胃不需要某种食物,味觉就会说:“不许进入”,并将其逐出。有时候食物不但对身体无益,而且苦涩有害,身体就会将它立即请出门外。

那么,既然味觉是门卫,从管理胃和身体 的角度,它就是主人和统治者。如果送达宫殿或城市的礼物以及给予宫殿统治者的礼物 价值一百里拉,其中只有5里拉的东西是用 来向门卫支付小费的,以免他变得自私、腐败,但是他也会忘记职责,而放任给他更多小费的叛乱者进入宫殿。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有两口食物,一口是 营养丰富的食物如乳酪、鸡蛋,且价值40帕拉

(para),[1]一口是精制的果仁蜜饼,价值10个 库卢石(kurush)。在入口之前,这两大口东 西对身体来说毫无区别,不相上下。哪怕进入 喉咙之后,它们依然一样地滋养身体。而事实 上,40帕拉的乳酪有时候更有营养。只是在刺 激口腔的味觉时有片刻差异。由此,你会明白,为了片刻的味觉享受而把40帕拉增加至10 库卢石是多么毫无意义且有害的浪费。

所以,尽管送给宫殿统治者的礼物有1个里拉,但是如果送给门卫的小费却超过他应得的9倍,就会使他走向腐败。他会宣称:“ 我是统治者,”并任由给他最多小费和乐趣 的人进入宫殿,他会诱使叛乱或大火突然爆发。而后又迫使人大喊大叫:“哇,快叫大夫,请他扑灭我胃里的火焰,给我降温!”

由此看来,节俭和知足的确应合了真主的智慧;它们以味觉为门卫,给它相应的报酬。而浪费因为违反真主的智慧,将迅速地获得惩罚、招致腹痛,丧失真正的食欲。它从一大堆不需要的食物中制造虚假的食欲,结果造成消化不良,疾病丛生。

第三点:只要人不浪费、不奢侈,就会承认并感知主的各种恩典。

我们在第二点中说过,味觉是门卫,特别对于那些疏忽大意,既不求精神上进,也不谋求感恩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人既不能沉湎于浪费,也不能为了贪图味觉享受而付出10倍的代价。

但是,那些真正感恩、追求真实,并用心 接近真实的人,他们的味觉就如真主仁慈的厨房里的一名总管和监督员——我在《第六讲》中曾对此做过比较分析和解释。它的职责就是承认和计算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食物 中的主的各种恩典,并以感恩的形式向身体 和胃传达食物的资讯。因此,味觉不仅在照看着胃,而且也照看着心灵、精神和思想,并因此在地位和重要性方面超过了胃。只要人不浪费、不奢侈,味觉就会彻底履行感恩的职责,承认并感知主的各种恩典。只要是属于合法和不造成沉沦与乞讨的后果,它会乐于追求自己的乐趣。事实上,人还是可以选择美味的,以便用有味觉的舌头来感谢真主。下面所举的谢赫.吉拉尼(Shaykh      al-Jilani)的奇迹故事就揭示了这一真理:

谢赫.吉拉尼(愿真主承领他的奇迹)曾 经在高斯.安赞穆(Ghawth al-A’zam)门下学 习。他是一位独子,他的母亲年迈且舐犊情 深。一次,这位令人尊敬的妇人走进儿子的小 房间,看见儿子只能吃一片又干又黑的面包。 顿时,儿子的苦行和他的极度瘦弱激起了母 爱,她为儿子而悲伤不已。她于是到高斯.安 赞穆那里去提意见,却看见他正手拿烤鸡大嚼 特嚼。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她说:“老师啊, 我的孩子快要饿死了,而你却吃着烤鸡!”这 时,高斯.安赞穆对烤鸡发话了:“凭主的意 欲,起来吧。”立刻,那只烤鸡的骨头聚拢 起来,变成一只完整的活鸡跃出盘子。这件事 在许多可靠的记载文献中都曾提到,以显示那些天下闻名、有非凡的奇迹能力的人的奇迹。

高斯.安赞穆对那位母亲讲:“当你的儿子达到了这个阶段,他也会吃到鸡肉。”高斯.安赞穆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当你儿子精神统治了身体,心灵统治了灵魂的欲望,理性统治了食欲,并能为感谢真主的恩典而寻求快乐,那么他就能吃到美味佳肴。

第四点 :节俭之人不会有家庭和生活的困难。

有这样一段圣训 ,其大意是:“节俭之人不会有家庭和生活的困难。”据此,节俭和节约之人不会为抚养家人而遭受麻烦和困苦。

有无数事实证明,节俭有很多的好处,它能带来良好的生活。例如,我一直在认识自 己,并且从那些以节俭助人和曾帮助过我的 人的话中可以得知,通过节俭,有时会获得

10倍的报酬,我的朋友们的看法同样如此。 那是9年前(也就是1926年),许多和我一起 流放波尔杜尔(Burdur)的部族领袖竭力想让 我接受他们的天课(zakat),不让我遭受没 钱带来的贫困和羞辱。我对这些富人说:“ 虽然我身无分文,但我节俭节约,我已习惯于满足身无余财。其实我比你们富裕。”我拒绝了他们再三的执意捐赠。实际那捐赠毫无意义,两年以后,那些曾愿意给我天课的人就因为不节俭而深陷债务。感赞真主,自那以后的7年时间,节俭带来的积少成多使得即使一小笔钱对我也是绰绰有余;节俭没有让我变得低贱,也没有迫使我向人乞怜,偏离我人生道路上自足、自立的原则。

不节俭的人注定会降低人格,陷入贫穷,甚至走向乞讨。到那时,浪费和奢侈的媒介——钱——就变得身价百倍。为了钱,人有时会出卖荣誉,出卖自尊,行贿受贿。有时候 连神圣的宗教也被出卖,换回那制造不幸的金 钱。也就是说,用100里拉的非物质损失,换回价值仅有10个库卢石的物质方面的好处。

如果一个人能够节俭度日,限制自己的需 求,只满足最基本的,那么根据下面的经文,

但是,“真主确是供给万物的,确是有权力的,确是坚定的。”(古兰经51:58)

以及另一段经文,

“大地上的动物,没有一个不是由真主担负其给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真主知道其住所和贮藏处的。”(古兰经11:6)

他就会发现有足够的给养以意想不到的方 式让人依靠,因为这是《古兰经》的保证。 是的,世上有两类给养:

一类是人足够赖以谋生的真正给养。 就像经文所谕示的,它由提供给养的主(Sustainer)加以保证。只要没有罪恶倾向的 干扰,人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找到基本的给 养。他不会被迫出卖自己的宗教、荣誉,或 自尊。

另一类是隐晦的给养。这种给养会因为人 的滥用而使无关紧要的需求就变得好似至关 重要的需求一样。由于受传统和习俗的不幸 约束,人们沉迷于这种虚假的需求而无法自 拔。但这种给养得不到养育主的保证,要得 到它就必须付出昂贵代价——尤其在当今这 样的时代。为得到这些无用的、不祥之物, 人们首先牺牲自尊,甘愿沉沦,有时堕入乞讨的境地,亲吻无耻者的双脚,有时不惜牺牲为后世带来光明的神圣宗教价值。

在这个贫困而艰难的时代,那些为饥饿和 贫穷所困的有德之人,他们所感受的悲伤, 使那些通过非法钱财获得的快乐显得多么的 晦暗无味。在这个奇特的时代,对于可疑的 东西,人应该尽量把对它的需求降到最低。 因为按照“需要多少取多少”的法则,在被 迫无奈之下,人可以根据最低需要获取非法 事物,但不能再多。例如,亟需救命的人可 以吃自死动物的肉,但不能吃饱,他只能吃 到不使自己饿死为止。同样,也不能带着放纵的快乐在数十个饥饿的人面前大吃特吃。

下面通过一个故事讲述节俭的确会带来高 贵和声望:

有一次,著名的慷慨之士哈提姆.塔伊大 宴宾客。他送给客人们很多的贵重礼物,然后 出门在沙漠中漫步。他看见一位贫穷的老人背着一大捆带刺的灌木和杂草,刺扎着皮肤,使 他血痕累累。哈提姆就对老人说:“哈提姆. 塔伊正在举办盛宴,发放礼品。你到那里,可以用这5库卢石的柴草换到500库卢石的钱。”

这位非常简朴的老人回答到:“我用我的自尊来砍柴运草;我不会让自己向哈提姆.塔伊低声下气。”后来,客人们问哈提姆.塔伊:“你见到过比你更慷慨大方、更值得尊敬的人吗?”哈提姆说:“我在沙漠里碰见的老人比我更值得尊敬、更加高尚、更加慷慨。”

第五点:凭其完美的慷慨,万能的真主让一位穷人从主的恩典中尝到富人一样的快乐, 让乞丐体会到国王一样的快乐

的确,饥饿和节俭中的穷人,从一片黑干的面包中所获得的快乐远胜于因为毫无节制而厌倦和缺乏食欲的国王、富人从精制甜点所得到的快乐。

令人惊讶的是,一些肆意挥霍、奢侈放 荡之人竟指责节俭和节约是“吝啬”、“小 气”。愿主禁绝之!事实绝不是这样。节俭就是高贵和慷慨。只有浪费和奢侈才貌似高贵,实际上却既小气又吝啬。我写这篇文章的那年,在我伊斯帕尔塔(Isparta)的住处发生的一件事是对此最好的说明。事情的经过 是这样的:

我的一个学生违反我的原则和生活准则,坚持要送给我差不多两奥卡半[2]的蜂蜜作为礼物。无论我怎样坚持,仍不能把他说服。因为考虑到经济节省 , 在舍尔班月(sha'ban,伊历8月)和莱麦丹月(Ramadan伊历9月,即斋月)里,我们让一起的三个 弟兄可以吃30到40天的蜂蜜,以免他们没有甜点可吃,同时让带来蜂蜜的人挣得真主的回赐,于是我就让他们取用,而我自己也得到了 1奥卡。尽管我的三位朋友都是些谦谦君子,懂得节俭,他们相互劝让蜂蜜,照顾他人的感受,处处以他人为先,的确是良好的品德表现,但是,他们忘记了节约。他们只用了 3个晚上,就把两奥卡半蜂蜜吃得尽光。我笑了,说:“我本想让你们三、四十天都尝到蜂蜜的香甜,但你们却把30天减到了3天。真希望你们吃得高兴!”而我自己,则仍然在节俭地食用那1奥卡蜂蜜。整个舍尔巴月和莱麦丹月我都吃着蜂蜜,并且赞颂真主,每天晚上开斋时,我还会送给他们每人一满勺蜂蜜,于是蜂蜜就成了一种重大的奖赏。有人也许认为,我这样做十分小气,而我的弟兄们三晚上吃完蜂蜜则是多么的大方。但我知道,表面上的小气,实际却蕴含着尊严的提升、增加,以及充裕和丰厚的报酬。如果我的弟兄们不停止他们的做法,那么潜藏在慷慨和过分下面的,就是比小气更恶劣的东西,比如贫穷、贪婪和向人乞怜。

第六点:节俭和小气有很大的不同。

就像 谦卑看似奴性十足,尊严看似傲慢,实际却大不相同,因为前者是一种美德,而后者却是一种恶行。依此类推,作为先知(祈主福 安之)高贵品质之一的节俭,是真主的智慧 在万物中的体现之一,与包含卑贱、贪婪、 吝啬和贪欲的小气绝无瓜葛。下面的故事有 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阿卜杜拉.伊本.欧麦尔是人称“七个阿卜杜拉”之一的著名圣门弟子,是明辨是非的(Faruq al-A’zam)哈里发欧麦尔最优秀、最杰出的儿子,也是最著名、最有学问的圣门弟子之一。

一天,他去市场上买东西,为了节约和维护商业诚信,他就几库卢石钱而和人讨价还价。一位圣门弟子见此心想,先知在大地的优秀继承人、哈里发欧麦尔的儿子竟为了几库卢石钱与人争执,肯定是个小气鬼。于是尾随其后,想看看他在干什么。不久,他看到阿卜杜拉走进自己的家中,在门口看到了一位穷人。

阿卜杜拉和穷人说了几句话,穷人随即离开。然后,阿卜杜拉走进第二道院门,看见了另一位穷人。他又和他谈了一会,那人也离开了。那位从远处观看的圣门弟子更加迷惑不解。他过去问两位穷人:“阿卜杜拉和你们呆了一会,他在干什么?”两人都答:“他给了我一枚金币。”“感赞真主!”这位圣门弟子不禁感慨万千,心想:“他竟为几库卢石钱可以在市场上与人斤斤计较,在自己家里,却悄悄地、高高兴兴地给他人施舍了两百库卢石!”他于是来到阿卜杜拉.伊本.欧麦尔跟前,说:“伊玛目啊,请说一说,为什么你 在市场上是那样的吝啬,而在家里又是这样 的慷慨。”阿卜杜拉回答:“我在市场上不是小气,而是节俭行事,是合情合理之举,也是为了保护作为商业基础与灵魂的诚信精神。而我在家里的举动,则是出于内心的怜悯和为了使自己达到精神的完美。前一种行为不是小气,后一种举动也不属于过分。”

在提到这件事时,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Imam Abu Hanifa)曾经说过:“善功中没有多余,如同过分中没有善功。”换言之,如同善功和爱心无所谓过分或浪费(只要他们值得付出)一样,浪费和过分中也绝不可能有善功存在。

第七点:过分和浪费导致贪婪,贪婪又酿成三大后果

首先是不知足。 不知足破坏人们劳动的热情和努力,使不知足的人懒惰成性,只知道怨天尤人而不知道如何感恩。他们不愿去挣哪怕是一点点的合法财产,[3]而偏偏追求非法财产与不劳而获,并为此而损伤自尊,甚至是荣誉。

其次是失望与损失。 贪婪之人的结局往往 是事与愿违,他们不仅可恶,而且也失道寡助。正应验了这句俗语:“贪婪者真是赔了 夫人又折兵。”

贪婪和知足依照一条最普遍的法则在动 物王国发挥著作用。例如,需要养料的树木 安于知足,却加快了养料的来到和吸收,显 示出知足的巨大好处。而动物贪婪地追逐猎 物,却依然深陷困难和不足,显示出贪婪的 巨大损失。

同样,所有无助的幼仔们摆弄摆弄舌头 然后就有鲜美的奶水从某个不期之处汩汩而出,于是就会有知足的表情,而野兽们则贪婪地进攻那残缺又肮脏的猎物,这一切都清楚不过地证明了我们的观点。

同样,像狐狸和猴子这类聪明的动物虽然满 足于以肥美的鱼儿为最好的食物,却仍显得矮 小软弱,是因为它们尽管拼命捕猎,却还是找 不到足够的食物。这再次证明,贪欲的确是艰难的祸根,知足的确是容易的原因,这是何其正确。历史上,有些人通过贪婪、高利贷和不择手段来谋取可怜而非法的食物,最后换来的却只是苟延残喘;而游牧人知足常乐,自尊地生活,不愁吃穿,又证明我们所言的确不虚。

还有,许多学者[4]和文学大家[5]因为聪明导致贪婪而陷入了贫困,许多愚笨残疾的人因为内心知足而变得富有,这些都说明合法的给养源于人的虚弱和需要,而不是源于人的能力和意志。的确,合法的给养与能力和意志成反比。

孩子们的能力和意志增长越多,他们的给养就减少越多,给养就离他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获得。有一则圣训说:“知足是永不穷尽的宝藏。”由此可见,知足是活得好、活得轻松的一件法宝,贪婪则是损失和沉沦的渊薮。

第三个结果是贪婪毁灭诚信,损害后世的福 利。 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如果一个畏惧真 主的人遭受了贪婪的折磨,他就会渴望得到别 人的重视。而在乎别人重视的人就难以有完全 的诚信。其结果极其严重,值得重视。

总之,过分和浪费导致人们缺乏知足。 而不知足又破坏工作的热情,助长人们的懒惰,打开抱怨生活的大门,使不知足的人喋 喋不休。[6]而且,它还破坏诚信,鼓励伪善, 伤害自尊,让人摇尾乞怜。

然而,节俭和节约带来的总是知足。根 据“知足者受人尊敬,贪婪者遭人唾弃”的 圣训,知足的结果就是得到自尊。知足鼓励 勤奋和劳动,增加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一个人工作了一天。因为对自己每晚得到的微薄工资十分满意,他第二天又会去努力工作。而浪费和无节制之人却不懂得满足,他会在第二天不再工作。或者即使工作,也是毫无热情地去干。节俭带来的知足打开了感恩之门,关闭了 抱怨之门。知足者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感恩。因为知足、不依赖他人,他也就不需要 看别人的脸色。当真诚之门被打开,虚妄之 门就随之而关闭。

我曾目睹过大肆浪费和挥霍带来的可怕危害。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9年前,我访问 了一座幸福的小镇。时值冬季,一片萧条,我看不出小镇有财富的痕迹。小镇的穆夫提(Mufti,教法说明官,求主慈悯他)好几次对我说,“我们这里的人很穷。”这些话使 我深受触动。接下来的5、6年里,我一直为小镇的人唏嘘感叹。8年后的夏天,我又重访小镇。看着小镇的座座庄园,回想着已故穆夫提说过的话,我禁不住说:“赞主崇高! 这些庄园里的农作物远超过小镇的需要。这里的人本应该非常富裕。”我为此吃惊不已。通过回忆这件从未欺骗过我、并指导我认识其他真理的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富足和充裕皆因浪费和过分而逝去,所以小镇虽然曾经拥有很多的财富,已故的穆夫提却还是说:“我们这里的人很穷。”

的确,有经验证明施舍天课、讲究节俭和 节约可以增加物什和财富,同理,也有无数 事实证明浪费和不缴纳天课只能使发展和充 裕随风而逝。

伊斯兰贤智中的柏拉图、医学家中的元 老、哲学家的导师、著名的天才艾布.阿 里.伊本.西拿(Abu Ali Ibn Sina)曾经从 医学的角度解释“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 不要过分”(古兰经 7: 31)这节经文。他 说:“我把医药科学浓缩成了两条,最简短 的就是最好的——你吃饭时一定要吃少些, 饭后4到5小时内不要再吃。因为健康的关键 在于消化,即吃饭应以有利于轻松消化为原则。对胃和你自己最繁重、最乏味的事,莫过于层层叠叠地吃许许多多的东西。”[7]一件奇特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巧合”[8](我的)《论节俭》的所有抄本都由5、6 位抄写员(其中 3人没有抄写经验)抄写, 他们来自相距遥远的各个地方,每个人采用 不同的抄本进行抄写,他们的书法也各不相 同,并且从未留心过“艾利夫” [9] 字母的问 题。在这些抄本中,符合标准的“艾利夫” 有51个,如果“加上祈祷词”,则有53个。 而这些数字恰好与《论节俭》一书的写作和 抄写日期一致。该日期根据鲁米历算(Rumi calendar)[10] 是 1351年,根据希吉拉伊斯兰阴 历则是1353年。显然,这绝不是巧合。它说明,由节俭产生的充裕祝福已经上升为奇迹,这一年也堪称是“节俭之年。”

果然,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由于大范围的饥饿、破坏和浪费,广至全人类、小至每一个人都被迫开始节俭,无不验证着节俭的神奇。

“赞你超绝,除了你所教授我们的知识外,我们毫无知识,你确是全知的,确是至睿的。”(古兰经2:32)

天课(Zakat)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不朽与动荡都源 于两种根源或态度:一种是“只要我肚子填 饱,哪管别人死活”,一种是“你来工作, 而我坐享其成。”

这些态度因为高利贷盛行和人们放弃 天课——伊斯兰教规定的有净化意义的施 舍——而泛滥不绝。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 以天课为普遍原则和义务,并且禁止利息。 天课是个人,尤其是团体和人类谋求幸福生 活的最基本支柱。人类一般分为两大阶级:

精英和大众。[11]只有天课才能激发精英阶层对大众的同情与慷慨之情,唤起大众尊重并服从精英。没有天课,精英就会残酷地压迫大众,不断激起反叛。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就会产生连续的抗争与冲突,最终导致劳工与资本一方的相互对抗,就像20世纪初俄国发生的那样。

啊,高贵公正、宽宏开明的人们!如果你 不以天课的名义慷慨行事,你的行为不仅徒劳无益且会贻害无穷。如果你不以真主的名义进行施舍,就会使穷人感到压迫,从而自行剥夺穷人为你所做的祈祷,要知道,他们的祈祷在真主那里是受许的。如果你施舍天课,你会因为真主的缘故、因为感谢真主的恩典而获报酬。而那些接受了天课的人也不会因此被迫向你道谢或巴结奉承,避免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他们为你而做的祈祷也将获得真主的准承。

看看,有人施舍,是为沽名钓誉和强人所难;而有人施舍是为了完成宗教义务,为了获得回赐,为了做一个诚实之人,为使穷人给你所做的祈祷得到真主的承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多么巨大!

主啊,赞你超绝!除了你所教授我们 的知识外,我们毫无知识,你确是全知的,确是至睿的。主啊,请赐祝福与平 安给我们的导师穆罕默德,他说过:“信 士们团结起来就如同坚固的建筑,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与其他部分互相支撑。”他还说:“知足是永不枯竭的宝藏。”请赐祝 福与平安给他的家人和众圣门弟子。一切赞颂全归真主,众世界的主。

1. 每里拉有100库卢石,每库卢石有40帕拉。

2.  奥卡等于2.8土耳其磅。

3. 浪费和不重视节约导致消费者获益而生产者受损,人人 紧盯着政府的大门。于是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的工业、商 业和农业随之萧条,国家也陷于衰败贫困。

4. 有人问波斯国王、公正者努什尔万(Nushirvan the Just) 的宰相、以智慧著名的学者博佐尔格迈尔( Bozorg- mehr):“为什么统治者的门口挤满了饱学之士,饱 学之士的门口却看不见统治者,人们却又说知识比权力 高贵?”他回答到:“因为饱学之士有知而统治者无 知。”意思是说,统治者因为无知,不懂得学问的价 值,因此也不去学者门前求知。而饱学之士因为有知, 了解统治者的货物和财产的价值,故去统治者的门前 求之。博佐尔格迈尔用优雅的回答,机智地说明了贪婪 源于有知者的聪明,它使一些人变得身无分文,陷于贫 困。——胡斯雷夫注

5. 有一事可以证明:在法国,乞丐的执照是发给文人的,因为文人精于乞讨。——苏莱曼.卢世图注

6. 的确,只要你遇见浪费、不懂得节制之人,你都会听到 抱怨。无论他多么富有,他的舌头仍然在不断抱怨。而 当你遇见哪怕最穷但知足的人,你听到的只有感谢。

7.  意思是说,对身体最有害的,就是不到4、5个小时就吃 东西,或者仅仅为了享受而层层叠叠地用各种食物填充 肚子。

8.  “巧合”(tawafuq):事物或事件以意外而方便的方式相应和。(英译者注)

9. 艾利夫:阿拉伯字母中的第一个。(英译者注)

10. 鲁米历算是一种由阴历调整以适用于太阳历的修正历,是从西元纪年减去584年而形成。

11. 赛义德.努尔西用精英指代能施舍天课的人,用大众指 代有资格接受天课的人。但这种划分是相对的,是以 当地的财产标准为准。鉴于伊斯兰教不允许穆斯林中间 产生社会经济的鸿沟,这两大人群之间的差异就不应太 大。今天,在穆斯林社会,这两大阶级都可在中产阶级 的行列中找见身影。天课的目的是让穷人有足够的钱来 养家糊口,所以我们在考虑天课的时候,应同时考虑伊 斯兰所正视的生活标准。(英译者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