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蒋敬老师二三事

惊悉旅居新西兰的蒋老师今晨在异国他乡覆命归真,不胜悲痛,往昔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现眼前。在上海工作的伊拉克伊扎迪兄弟前几年移民新西兰,我还把蒋老师介绍给他,伊扎迪兄弟回来说起蒋老师赞不绝口,说蒋老师在当地的穆斯林社区和清真寺有很好的口碑,为中国穆斯林兄弟赢得了声誉。

蒋老师是上海人,因他年长,以及在北京上大学,在河北工作,后又到美国讲学交流,所以我们很晚才相识,相见则更晚。虽如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成为忘年交。

在不多的几次交往中,他很少提及自己的过往,或许是太过沉重,不愿回顾。相比较个人的过往,他更喜欢谈教门事,他见多识广,博闻强记,谈起教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蒋老师是孤儿,父母早亡,遗留下年幼的兄妹二人。他童年是在浙江路清真寺,俗称外国寺附近长大,可以说清真寺就是他的家。据他说,夏天天气炎热,他就在寺旁的一家店铺上睡。寺里或乡老供给他吃的喝的,他从小就在寺里礼拜,学教门,练武术,对清真寺和教门感情深厚。

上海解放后,他始入校读书,十一岁了才读小学一年级。虽然读书晚,但他天资聪慧,努力好学,所以成绩一直很优异。但他并没有忘记清真寺,在放学后和星期天还是会到清真寺礼拜,学习。

在回民中学读书期间,他被同学们选举为学生会主席。据不少回中毕业的老人后来告诉我,蒋敬在同学们中很有威信,他教门好,学习又好,还会武术,口才文笔俱佳,不少同学跟着他礼拜、把斋。

但随着后来的一系列运动,宗教形势也越来越趋紧,教育系统是重点。学生能不能在校园里礼拜、把斋成了校园内斗争的重要议题,蒋敬负责的学生会和校团委成了斗争的双方。在蒋敬的带领下,一些同学和他一起坚持礼拜、把斋直至毕业。

蒋老师曾说起他当时的高考志愿是北外阿拉伯语系,他把马坚当做他的榜样和目标,他想掌握阿拉伯语为教门服务,为中阿友谊服务。但当时阿拉伯语系已经基本不招收回民学生了,所以他的愿望落空了,北外英语系录取了他,而当时的英语是很冷落的外语,最吃香的是俄语。

据蒋老师说,他以后还了解到了一个原因,回中在他的档案里说他“宗教狂热”。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一个中学生就背负了这样一个可怕的评语,这不仅影响了他就读阿拉伯语的高考志愿,还影响了他大学毕业的工作分配。他不能留在北京工作,也不能回到上海,甚至不能到省城就业,而是分配到了河北的一个县城中学当英语老师。

一直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河北大学需要英语老师,蒋老师才调到河北大学工作。没几年,河北大学与美国的一所高校进行合作交流,美国的大学派一名老师过来讲西方文学,河北大学则派一位会讲英语的老师去对方大学讲中国文学,这就需要一位元英语好,还得懂中国文学的老师,蒋老师是当时学校唯一符合这一条件的,他只身前往美国,这一去就是十年,因他工作出色,得到了拿绿卡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蒋老师放弃了,毅然回国,回到河北大学继续教书。

在美期间,他随美国穆斯林朝觐团完成了朝觐的主命功课,也曾四处联系在美的华人穆斯林,但没有成效。他曾非常感慨地说,华人在国外是最散漫而不抱团的族群,华人穆斯林则更加离散,没有团体,没有活动。

蒋老师回国后,除了完成学校的教研工作,还是河北省政府的咨询顾问,主要负责省里对外贸易等方面重大合同、协约的英文版,对河北省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从英语翻译了很多伊斯兰经典著作和文章,为伊斯兰之光网撰稿。前几年他身患重病,曾在一次电话里对我说,他已经没精力再翻译书写大部头著作了,但每天晨礼后还坚持浏览各主要英语伊斯兰网站,选择一些新闻信息翻译,给国内穆斯林打开一扇窗,了解一下外面的穆斯林世界。

蒋老师半生磨难坎坷,一生奉教笃诚。

祈求安拉饶恕他,慈悯他!

阿米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