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50年]特写:走进穆民新村

    新华网银川9月15日电(记者章利新 刘晓莉)穿过一段覆盖着葡萄架的水泥路和几排整洁的砖房,记者走进宁夏回族穆斯林郭占武的家中时,他正在上网关注时事新闻,还回复了一些帖子。

    郭占武在自家院子里接待了记者,宽敞的院子里有摩托车、太阳灶、躺椅和十几盆鲜花;还辟出了一块菜地,种着蔬菜和几棵枣树;后院不时传来低沉的牛叫声。

 

    与这派农家院落景象不那么协调的倒是郭占武本人:他穿着一双油亮的皮鞋,上衣口袋还插着一只钢笔。33岁的郭占武早就不是纯粹的农民了,他现在在6公里外吴忠市的一家保险公司上班。

    “这里和城里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差别。”郭占武说话时,笑容里露着憨实和对生活的满意。

    便捷的交通早就把郭占武所在的村庄和附近的吴忠市区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农村传统的种地养牛等营生,几乎每家都从事副业如建筑、修车、运输等,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

    郭占武所在的这个村庄叫“穆民新村”,全村54户、近300人全是回族穆斯林,是名副其实的“穆民村”:几乎所有的门楼上都有穆斯林风格的葱头顶,并用绿色琉璃瓦装饰,门楣上还写着《古兰经》里的经文;村里有2座清真寺,能满足不同教派穆斯林的礼拜需求。

    自有“新村”至今不过10年左右的历史,宅基地和房屋都经过政府的统一分配和规划,村民家家户户装配了自来水、沼气、电话电视等。它如今的面貌正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正在郭占武介绍穆民新村时,他的70岁的父亲郭庭江回家了。这位穆斯林老人换上了灰色衬衫和白帽后,就加入了我们的谈话。他的老伴还特意煮了一壶甜甜的八宝茶,让院子里每个人的兴致更浓了。

    郭庭江老人讲起了他过去的经历和自己的宗教生活。“我搬到这里之前,住的地方叫‘黄蒿滩’。那时,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涨肚子的劣质井水,种的是粮食产量极低的盐碱地……”发须花白的郭庭江对当时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只要有盐和白米饭就满足了。”

    “最近30年的变化最快,一年比一年好,房子已经是三次更新了。”他接着说,现在村里的人口也增加了一倍。

    作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郭庭江每天要上村里的清真寺做五次礼拜,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从来没有中断过或改变过。对他来说,2000年是终身难忘的。这年年底,他从北京转机到麦加朝觐,40天的旅程实现了他一生的两个愿望: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和故宫;到麦加朝觐,成为一名让人崇敬的“哈吉”。

    “我是放牛娃出身,这些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郭庭江说,能去麦加朝觐,不仅需要有闲暇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有积蓄。朝觐者至少需要6万元的家底,其中3万为朝觐费用,其余为接续以后生活的费用。

    “大河有水小河满。”老人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和整个国家的关系。对于未来,他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孙子和两个孙女身上。他说:“希望孩子们都能上大学,沿着现在的好日子一直走下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