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坡村农民教育基金会走过20年

  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是一个回族聚居村。过去,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桑坡宁多10杆枪,不建一所校。”因为不重视教育,桑坡村曾是出了名的贫穷村。

  1988年9月,桑坡村按照章程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民教育基金会”,基金总额为24.2万元。村民丁长江老先生早年到上海创业,后移居海外。1998年,其子回乡省亲时听说村里成立了农民教育基金会,便以父亲的名字捐赠10万元,设立了“丁长江教育基金”。2000年,丁存林认为银行利息微乎其微,不符合设立“丁长江教育基金”的初衷,并嘱托代为管理的农村教育基金会每年拿出1.5万元左右用于该村学校教育。至今,“丁长江教育基金”连本带息已经全部用于桑坡学校的发展。

  “企业认领本金,分红用于教育”,或许可以说是桑坡农民教育基金会的一个发明创造。

  回族人民一向以存钱吃利息为耻,称为“哈莱姆”(阿拉伯语音译),提倡“代生意”,即把钱交给别人,让别人代替做生意。2002年,桑坡村新一任村委会成立后,村委会书记丁赞富提议改变农村教育基金会的积累方式,壮大基金本金,让基金产生更大的效益。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将教育基金以入股的方式投入企业。全部基金28.5万元分成14股,每股2万元,发动村里14户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企业家认领,并将每年每股获取的3000元红利全部用于发展村里的教育。截至目前,教育基金会已经向村里学校拨付20万元教育红利,主要用于改善维修校舍、奖励师生和帮贫助残。

  谈起教育基金对学校发展的促进,桑坡学校校长行治刚说:“利用教育基金,村里建起了标准化的中小学和幼稚园。村里今年3名学生考上了本科,3名上了专科,12名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基金会给每名本科生奖励1000元、专科生奖励500元,考上省重点高中的奖500元、研究生奖2000元。老师们也受到相应的奖励。桑坡村学生丁仁平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外贸局,后自费学习外语,到澳洲把羊皮源源不断地批发到桑坡村,富了不少乡亲。如今,村民们已经尝到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甜头,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大了,老师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教育的振兴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前,桑坡村只有5300多人,人均不足2分地,人均收入只有53元。如今,有文化、懂技术的桑坡人,利用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手艺,大力发展毛皮加工产业,逐渐走上了致富路。村里数得上的企业已经有130多家,年出口创汇9000多万美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桑坡村很热心于公益事业,每年各商户都会把利润的四十分之一用于清真寺建设和宗教事业发展。下一步,村两委将发动清真寺阿訇宣讲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把发展教育、投资教育摆在发展宗教事业、建设清真寺同等重要的地位。”桑坡村委会副主任丁赞亮说。

  企业家、桑坡村委会副主任杨振龙表示,只要进一步发动全村所有的企业家重视教育,筹资1000万元以上教育基金,基金会和村里每年就可以向学校注资200万元。到那时,桑坡村的教育将会更好,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会更快。

  ■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张海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