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伊斯兰名胜

印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那么神秘、陌生。我对印度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泰姬陵和电影《流浪者》上。在真主的默助下,去年年底,我作为云南省教育代表团的成员之一,有幸访问了印度。可以说印度之行是我海外旅行中最难以忘怀的。

伊斯兰教在印度,曾一度贵为国教,现在仍然是印度第二大宗教。穆斯林人口达一亿多,他们大多数人居住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邦和安德拉邦等地。14世纪初,穆斯林统治者几乎统治着整个印度。使许多印度教徒和其他教徒,纷纷归信伊斯兰教。印度教是多神教,而伊斯兰教是信主独一。印度教奉行种姓制度,认为人生是不平等的,而伊斯兰教则提倡: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主张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印度教徒相信轮回转世,而穆斯林相信世界末日的审判。穆斯林不吃猪肉,而有吃牛肉的习惯,每年宰牲节都要宰牛庆贺,而印度教徒则崇拜牛。虽然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在教义、教规和习俗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但除了极少数激进分子外,大家在一起,还是友好相处的。   

 

贾玛清真寺

位于旧德里东北部的贾玛清真寺  [Jana Masjid]是全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清真寺,于1650年动工兴建,每天有5000多人参加建设,到1656年才建成。这座寺建筑在一座岩石小山上,高大而庄严,距离地面大约有9米,远远望去,三座白色圆顶和两座高耸人云的尖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雄伟壮丽。它有三道大门通向礼拜大殿的主体,而其中最大的是东面的大门。寺顶部有三座白色大理石穹形圆顶,上面点缀着镀金圆顶和黑色大理石镶嵌的条纹,在蓝天下显得分外皎洁。南北两侧各有一座高耸的宣礼塔,用红色沙石和白色大理石交错砌成,格外醒目。塔内有130级台阶,游人可登上塔顶,放眼望去,旧德里的景像,尽收眼底。

贾玛清真寺被誉为“建筑奇迹”,整座建筑没有使用半点木料。地面、墙壁、顶棚全部采用了精工细雕的白色大理石建成,十分坚固。所用的石料选材极为严格,颜色搭配很讲究,在通体洁白的大理石之中,又以黑色大理石镶嵌,黑白相间,相映成趣,让人赏心悦目。四周的红色石墙,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礼拜大殿坐西向东,正中壁龛上镶着一块洁白的大理石,上面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着阿拉伯文的“麦加”两字,黑白分明,分外醒目。德里曾是穆斯林聚居的城市,1947年印巴分治后,大批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但为数不少的穆斯林还是留了下来。贾玛清真寺是德里穆斯林礼拜的场所之一,每天有大批穆斯林来到这里礼拜。

我到印度访问时,恰好是斋月。傍晚,数以千计的头戴白帽的穆斯林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礼拜,清真寺门前挤得水泄不通,这里简直成了白色的海洋。

 

古瓦特清真寺

古瓦特清真寺[Quwat al Mosque]位于德里东南部,于1193年开始兴建,是德里现存最古老的著名清真寺。当时,修建清真寺的工匠主要是本地印度人,这座清真寺不论在布局上,还是在具体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印度特征。例如,寺内的柱子上,镌刻着其他清真寺没有的人像,大殿的外墙上除了镌刻着《古兰经》经文外,还刻有印度传统花卉图案,四周墙壁上雕刻有精美的装饰。   

值得一提的是,寺内有一根乌黑发亮的古代铁柱,高9米,底部直径0.4米,顶部直径0.3米,重约6吨,用巨石固定。上面的梵文记载,这根铁柱铸于1500年以前,但令人不解的是从不生锈,至今依然昂然挺立。印度人为之骄傲,因为它是古代印度发达的冶金技术的结晶,据有关科学家考察研究,铁柱是合金铸造而成,除铁之外,还含有碳、矽、磷等成分,这便是它历经多年而不生锈的原因所在。

院的一角有一陵墓群,是首批印度穆斯林的陵墓,呈圆形方顶,与清真寺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古特布塔

古特布塔[Kutub Minar]是德里最高的建筑物,是各国游人观光的胜地。它位于德里东南部。1199年兴建,1230年落成。这座塔既有印度教的建筑特点,又有伊斯兰教文化特征。

塔高72.56米,底部直径14.4米,顶部直径近2.7米,该塔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式石塔。色彩斑斓,犹若彩霞,直耸云霄。古特布塔高5层,每层由飞檐相隔。第一层高29米,第二层高15.5米,以上各层,一层比一层矮几米,节奏逐层缩小,造成强烈上升的动势,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塔的建筑风格别致,造型美观,塔底层的大门上用阿拉伯文刻有一句《古兰经》经文:“谁在大地上为真主建造清真寺,真主就在乐园为他建造同样的寓所。”此外,还镌刻着各种具有印度特色的图案,每层的花纹各不相同,但搭配协调,极为精巧。高塔第一层至第三层用红砂石建造,塔身每层外,都有凸起的装饰,从底部直至顶部,好像海洋中掀起的层层浪涛。最高两层的塔身的外表呈平面,主要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中间夹用红砂石,红白相间,色调皆明快,在晨光照映下,倍觉亮丽。

塔的每层建有阳台,供游人观赏景色,塔内共有379个台阶,通至塔顶,站在塔顶,放眼望去,远处朱木拿河缓缓流过,景色美不胜收;近处德里郊区千里沃野,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西元803年、德里发生大地震,古特布塔顶的凉亭倒塌,于1823年重建,在顶端筑了一个土耳其式圆顶。1848年,英国哈丁公爵认为它与塔的整体不协调,于是将凉亭从塔顶卸下,移放在塔东的草坪上。

古特布塔附近有不少古迹,据陪同介绍,有8位穆斯林的帝王就葬在这里。

 

泰姬陵

印度教育部的陪同柯安勉博士说,来到印度没看过泰姬陵,就等于没来过印度。

从新德里乘坐汽车到泰姬陵[ TajMahal Mausoleum],这段路程按常规2个小时足够了,但我们足足走了5个小时,实在是交通太堵。在印度进口车很少,国产车好像还是英国三四十年代的车型,圆圆的脑袋,让喜欢怀旧的英国人很开心。其实车况不好是一方面,但印度人开车太随意又是一方面,那些车有空档就钻进去,会车时两车对开,直到最后一秒才各自转向。虽然一路颠簸、尘土飞扬,但到达目的地,见到那通体透白、美轮美奂的泰姬陵时,你会觉得旅途再遥远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印度人引以为自豪的泰姬陵,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其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到印度旅游的人,大都是慕泰姬陵的盛名而来。宏伟壮观,以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简直叫人心醉神迷,四座尖塔,高达40米,皇陵前方的清澈水道,偌大的花园,使它盛名响遍环宇,成为各国游客神往的旅游景点。在这座建筑奇迹背后,有一段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了解它的历史背景,确能增加观赏泰姬陵的趣味。

泰姬陵始建于1631年,正值印度历史上莫卧儿王朝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国王夏杰罕是个励精图治、很有作为的君主。他有一位叫姬曼·芭努的宠妃,不仅貌若天仙,而且聪明贤慧,深得夏杰罕的宠爱。国王封赠她一个美丽的封号“慕姆泰姬·玛哈尔”,意即:  “宫廷的王冠”。陵墓以其封号命名,简称“泰姬陵”。

初见泰姬陵,眼前一亮,整个建筑都是用雪白的大理石建造的,身在其中,恍若进入一个白色的梦境之中。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宏伟建筑,完全是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墙壁、门扉、窗棂雕满了精美的花纹,镶满了黄金、碧玉和珠宝,整个建筑高雅别致,光彩夺目,特别是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皎洁和迷人。从正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长甬道,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内有喷泉,波光潋滟,洁白的泰姬陵就屹立在水池后面,池水中倒映出泰姬陵的身影,好像朵朵洁白的荷花在池中竞相开放。伴随着潺潺流水的是无数个喷泉,交织喷射出条条水珠,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那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整个陵园占地17万平方米,南北宽约305米,四周是红色的围墙。陵墓寝宫居中,东西两侧各建有式样相同的建筑,东面是答辩厅,西面是清真寺,对称均衡,左右呼应。陵的四角各有一座高达40米的尖塔,内有50级阶梯,此塔专供“穆额兹”(宣礼员)拾级而上,登高大声唤礼之用。陵墓前面高大的拱门上,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着字体飘逸的《古兰经》文:“真主必定要使信道而且行善者进入那下临诸河的乐园。”  (22:23)“他们和自己的配偶,在树荫下,靠在床上。”(36:55)

在泰姬陵背后,有一条宽广的大河,那是朱木拿河。河水蜿蜒流过,像无声的呜咽,寄托着无尽的哀思。泰姬陵建成之后,夏杰罕国王常坐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王宫里的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遥望陵园。他曾梦想在朱木拿河的对面为自己建一座与泰姬陵同样规模、同样形式的黑色陵墓,甚至还计划用黑色大理石建造一座跨河大桥,把两个陵墓衔接起来,以体现对爱妻的漫漫情思。然而,令人黯然伤心的是,泰姬陵完工后不久,夏杰罕被他的亲儿子撵下台。死后,被安葬在泰姬陵中,与爱妻并卧在一起。

泰姬陵最美的时候,是在皎月当空的夜晚,白色的大理石陵寝,在月光映照下会发出淡淡的紫色,清雅出尘,美得无法形容。泰姬陵在一早一晚,也同样迷人。泰姬陵是印度古老文明的象征。站在它面前,你会为它的美而心颤而神醉,静静地屏住呼吸,感受它的崇高、庄严、纯洁和肃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