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爱和幸福的信仰》简介

伊斯兰——爱和幸福的信仰.jpg

《伊斯兰——爱和幸福的信仰》(《ISLAM, THE FAITH OF LOVE AND HAPPINESS》),这本书的作者是印尼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和苏菲的精神导师海德尔.巴格尔博士(Haidar Bagir)。巴格尔博士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印尼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被列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五百位穆斯林名人之一。

作者在序言中告诉我们:现今时代,由于很多原因造成了对伊斯兰教信仰理解的偏差,伊斯兰一直被定格为一个以法律为导向的信仰模式。实际上伊斯兰教在走向爱的方向上丝毫不亚于基督教,这些从历史上大量的苏菲思想的著述中足以得到见证。理解模式的不准确不仅影响到伊斯兰以外的人,而且也影响到穆斯林自己。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还原伊斯兰真正的面目,使伊斯兰回归到以爱为导向的信仰模式。只有通过这一模式的转变,伊斯兰教才能表现出“对世界的仁慈”,而不是像目前这样,被媒体有意描绘成一种纯粹的政治宗教,有时甚至是一个暴力的宗教。

巴格尔博士说他写作本书的目的是想告诉读者:伊斯兰教是一种真正以爱为本的信仰。此外,我们信仰中以法律为导向的部分,虽然同样重要,但也应放在根植于本信仰核心的爱的背景中。

通过感人的故事,幽默的轶事,借鉴神圣的伊斯兰教义对精神领域进行深刻的洞察,巴格尔博士为那些时常笼罩我们的黑暗中投入了一束灿烂的光。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有三十三章。

第一部分:潜入爱中,获得幸福

这个部分共有六章,作者通过对经训的分析,告诉我们真主创造人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人类获得今世和后世的幸福,伟大真主在《古兰经》中告诉我们通道而且行善的人,真主将保证他们不仅获得后世的天堂,而且获得今世的幸福。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获得外在的财富、荣誉和成功,幸福不是生理的,不是低级的感官享受和满足,真正的 幸福是内在的,是与心灵相联系的,是有灵性的,是潜在的灵魂深处的安宁和满足。当我们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我们内心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扰乱我们所达到的这种平衡,这就是潜在的幸福。就像抛入浅水的岩石会产生很大的涟漪,但在深海中,同样的岩石几乎不会干扰其平静的表面。对于那些获得了这种潜在幸福的人来说,在一个人的外在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而幸福的状态则保持稳定。

既然幸福是潜在的灵魂深处的安宁,人的灵魂如何才能安宁呢?“当我把他造出来,并将我的精神吹入他的体内的时候,你们当叩拜他”(《古兰经》38:72)。“真爱、至仁、至慈”是真主的最重要的属性之一,真主创造人祖阿丹的时候,就在他身上吹入了自己的精神,所以人的灵魂来自真主,其本性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伊斯兰信仰反复强调,只有当人类践行了真主赋予他们的“爱”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去付出爱,去关心和善待周围的人和社会,才能带来灵魂的安宁,那才是真正的幸福。一个不懂得什么是爱,不知道在行动上充分实践其本性,去同情和关爱他人的人,无论在世俗领域如何成功,他永远无法感受到幸福的,正如真主在《古兰经》中告诉我们的那样:

“行善者将受善报,且有余庆”(《古兰经》10:26)

“天地万物,都是真主的。他创造万物,以便他依作恶者的行为而报酬他们,并以至善的品级报酬行善者”(《古兰经》53:31)。

“他曾创造了死与生,以便他考验你们谁的作为是最优美的。他是万能的,是至赦的”(《古兰经》67:2)。

真主出于他伟大的仁慈而创造了我们,所以他带给我们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好的,有些看起来是困难和考验的事物,只是表面现象,需要我们用信仰赋予的知识和心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坚信其隐藏的本质依然是美好的。任何发生的事情,无论一开始看上去有多么糟糕,都肯定会被那些保持积极心态的人变得有意义,这样的人有更多的幸福机会,而那些倾向于消极和愤世嫉俗的人,实际上却把自己投入了一种自我创造的痛苦之中。

在这部分的最后,作者用两个章节阐述了“人生而幸福”这一论点。作者认为伊斯兰教义的基础是真主的爱的原则,所以伊斯兰宣导积极的心理学,伊斯兰信仰鼓励人们去获得两世的幸福。幸福来自我们的灵魂深处,我们的心是造物主创造的用来储藏“真善美”的房子,而只有拥有“真善美”的心灵,才能产生幸福。如果我们去追赶幸福,幸福就会远离我们,因为它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经常洁净我们的心灵,让“真善美”充满其中,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主无穷的恩典和爱,我们的灵魂才能充满爱,才能时刻感受到幸福,这就是潜在的真正的幸福。

第二部分:生命是爱的奥德赛

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作者重点讨论了“爱”,共分为十章。核心思想是:爱是真主最重要的属性,人生是一场爱的旅行。

在这个部分,作者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伟大的苏菲思想家和诗人鲁米说过:“爱太伟大,的确无法定义。爱是真主的本源,在仆人身上存在的爱来自真主的爱,爱的分支是永恒的存在,没有开始,它的根也是永恒的存在,没有结束”。在《古兰经》的语言中,爱被称为AL HUBB,意思是一个开花结果的种子。爱被比作种子,因为它是生命的种子。因此,没有爱的生命如同死亡。

学者们这样定义爱的伟大:“爱消除了傲慢,那些被爱感化的人毫不犹豫地变得谦卑。爱是力量和注意力的源泉,爱使得心灵变得柔和,并且消除一个人的私欲,从而使得他们变得慷慨而充满宽容”。毫无疑问,能到达这种效果的爱肯定是神圣的,不会来自人间,只能来自真主。

事实上,爱是真主最本质的属性。真主在《古兰经》中强调:“我的主确是至慈的,确是至爱的”(《古兰经》11:90)“他是至赦的,是至爱的”(《古兰经》85:14)“你们应当向你们的主求饶,然后,向他悔过,我的主确是至慈的,确是至爱的”(《古兰经》11:90)

全部《古兰》114章中,除过一章,其它的所有章节都是以“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开始,真主称自己Rahman(至仁)和Rahim(至慈)。Rahman 和Rahim 都是从rahmah这个单词派生出来的,具有非常全面的内涵,包括爱、怜悯、恩典和许多其他类似的含义,就是在这一“爱”的原则中,整个伊斯兰信仰和生活方式都被概括总结了。

穆斯林在开始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念“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这种要求肯定具有深刻的意义。的确,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以至仁至慈的主的名誉开始,那么我们就是时刻在提醒自己真主是最仁慈的主,是最爱我们的主,这样我们就时刻保持了与真主之间爱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时刻保持和真主之间爱的联系,那么,他(她)的心里也会时刻充满爱,他(她)肯定会时刻去爱真主的造化物,去做真主喜悦的事情,这样才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敬主爱人。

爱是真主和人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和联系,伊斯兰的确促进了人与真主之间的爱慕和渴望的关系。

“仁主将赐给那些信仰并致力于行善的人(他的)爱”(《古兰经》19:96,仝道章先生译)。真主的一个尊名就是瓦杜德(AL-WADUD),意思就是爱的源泉,真主赋予人类无限的培育爱的能力。《古兰经》的许多章节里,真主声明人和真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通道的人们啊! 你们中凡叛道的人,真主将以别的民众代替他们,真主爱那些民众,他们也爱真主”(《古兰经》5:54)。“通道的人们,对于敬爱真主,尤为恳挚”(《古兰经》2:165)

真主出于他的爱而创造了人类,因为人类的灵魂来自真主,所以人在灵魂深处总是渴望回归真主。在今世的旅行中,人类寻找的实际上是与真主的团聚,那是两种爱的结合, 真主对人类永恒的爱,以及人类应该培养的对真主的爱。但是,人类灵魂深处对真主的爱和思念总是被各种世俗的欲望所掩盖,很多人最终忘记自己要回归真主,甚至不愿意回归真主,其结果就是导致了无穷的考验以及精神上的不安。

真主是人类爱的本源,人类一旦失去和真主之间爱的纽带和联系,就必然导致了人类之间爱的匮乏。一味地追求现世的金钱和利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变得冷漠,甚至人际关系变成了金钱和权力的关系,最终人类失去了生活的最终目标----回归真主,变得自私自利和目光短浅,所以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今世我们可能会获得来自父母、亲人及朋友的爱,这些爱都是真诚的,也是我们可以依托的,这些爱实际是真主之爱的反射, 真主的仁慈照亮了他(她)们心灵的深处,从而滋生了对亲人朋友的爱。人类只有用充满对他人的爱心和同情来塑造我们的心灵,只有培育对他者同情和爱的能力,我们才能有机会获得真主的爱。真主的使者(愿主抚安之)告诉我们:“一个不爱别人的人将不会获得(真主的)爱”。

我们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抚安之)是爱的使者。真主派遣穆圣(愿主抚安之)的原因就是为了全人类的仁慈,而穆圣(愿主抚安之)自己的性格可以诠释为爱和仁慈。恰如真主说的“我派遣你只为慈悯全世界”(《古兰经》21:107)。根据伊本.阿拉比的观点,一个人到达最尊贵的境界的时候就是他接受了真主的美德。而穆圣(愿主抚安之)就是真主美德最完美的体现。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的确具有最高尚的品德”(《古兰经》)68:4)。穆圣(愿主抚安之)的确是至仁至慈的主的使者,是爱的使者。与此同时,他是完美的人,是安拉的仁慈的特征最完美的体现。他是我们回归真主的一道大门(途径),通过遵行他的道路,把他作为我们的榜样,我们最终将会经历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并培养符合真主美德的能力。

因为真主的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因为对于真主的爱和渴望,我们最终都将回归真主,人生是从离开真主(起点)到回归真主(终点)的这个过程是一场爱的旅行。只有当灵魂最终回归真主的时候,才会获得最圆满的和最幸福的结局,那才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所以,天堂是和真主的团聚,地狱是远离真主。

第三部分:幸福的源泉

第三部分共有十七章,在第一章(人的本性是神圣的)和第二章(走近真主)里,作者告诉我们真主创造的人的本性是神圣的,所以人类只有回归其本性,不断地走近真主,并依据真主赋予自己的本性而生活,才能感到幸福。

“你应当趋向正教,(并谨守)真主所赋予人的本性。真主所创造的,是不容变更的;这才是正教,但人们不半不知道”(《古兰经》30:30)。

“以灵魂及使它均衡,并启示他善恶者发誓,凡培养自己的性灵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性灵者,必定失败”(《古兰经》91:7-10)。

通过这些经文,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生来就有一种信仰真主的倾向,对虔诚、善良和邪恶有着与生俱来的认识。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的充实和富有意义,我们的幸福,都在于我们是否成功地保持了我们对真主信仰的神圣性,以及我们扬善避恶的能力。真主已经把这些知识启示给了我们,如果我们没有做到,那么我们就趋向于远离真主,缺乏对善恶的识别,在这种情况下,将会损害我们的心,使得我们的心变得荒芜,无论我们拥有多么丰富的财产和人气,我们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第三章:把赞念真主变成自己的习惯。

“那些信仰的人,他们的心在纪念安拉时得到安宁,的确,在纪念安拉时,心情确实是安宁的。那些信仰并做善行的人所得到的是幸福的和美满的(最终)的归宿”(《古兰经》,仝道章先生译,13:28-29)。

上述这些经文一致表明时刻敬畏真主(有信仰)和纪念真主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对真主,这是一无法言说的至仁至慈的本质的纪念,我们可以完全相信真主将永远把善良分给我们,这是我们真正幸福的无穷无尽的源泉。

事实上,我们对真主信仰的真正考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给予并帮助他人。没有它,我们的信仰将是公然的谎言。所以赞念真主和行善必须结伴而行才是真正践行了信仰的精神:“你曾见否认报应日的人吗?他就是那个呵斥孤儿,且不勉励人赈济贫民的人”(《古兰经》107:1-3)。那些不愿付出的人将被抛在逆境和压抑的生活中,而不能获得安宁和满足。“至于赈济贫民,敬畏真主,且承认至善者,我将使他易于达到最易的结局。至于吝惜钱财,自谓无求,且否认至善者,我将使他易于达到最难的结局”(《古兰经》92:5-10)

第四章:彰显真主的属性——真善美。

真主赋予了人类丰富的神圣属性,如果处理得当,就会有成长和显现这些属性的空间。它们由至真、至善和至美构成。人与生俱来是爱善、爱真理、爱美的,如果这三件事不能给他的本性带来满足,他的心,他的精神就完全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当我们追求善,爱真理,永远爱美时,真正的幸福就会实现。我们越是努力追求这三个条件,我们就越接近真主,从而产生更大的幸福倾向。

第五(六)章:培养知足。

在各种苏菲的著述中,知足通常被认为是精神旅途的最高状态,这是因为知足是信仰的一个直接表现,作者用了两章来讨论如何培养知足。知足的人坚信所有来自真主的东西都是美好的,所不同之处就在于包装上,表面上看似灾难的也是一个伪装的幸福。无论是谁,如果在内心充满了满足,他(她)都相信所有明显的灾难背后确实蕴藏着智慧。”凡你所享的福利,都是真主降赐的;凡你所遭的祸患,都是你自讨的”(《古兰经》4:79)。苏菲的一个名言:“知足是真主最宽阔的门户,是今世的天堂和真正敬畏者的居所”。

事实上,真主设计了这个宇宙,使它充满了善良,在数量、类型和时间方面都是无限的。在这个宇宙中存在着无限的善,它渗透着它所包含的东西,并从创造开始一直持续到时间的尽头。除了人自己之外,没有任何限制或削减它。正是人自己,通过他的消极态度和观点,不去坚持、沮丧、对神圣创造的消极思考、对真主爱的拒绝,使他失去了这个福分。所以,对于真正的信士,逆境只能使得他们的心灵更加强大而宽容,信仰更加坚定,从而获得真主更多的爱和恩典。这也是为什么穆圣(愿主抚安之)告诉我们:“如果真主喜悦一些人,他会考验他们”。

第七章:在考验中忍耐和感恩。

生活不可能总是充满着玫瑰的温床,生活中所有的考验都是为了挑战我们, 去反省,去更深刻地挖掘我们的灵魂,而不是让我们生活在肤浅的状态中,而是去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通过考验,我们可以让自己从仅仅满足于物质需要的动物式的生活状态中提升出来,走向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换句话说,人生来就是被赋予了内在向善的本质,是被安拉选定的大地的代治者,应该作为仁慈和善良的代表服务于这个世界,考验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力行代治者的使命,更好地服务于这个世界。

其实,真主的考验不总是以苦难的方式到来,他的礼物也可能是一个考验。例如,财富,如果我们没有把它视为是真主给予我们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而赐予的礼物,而是把它变得骄傲自大的资本,财富就会变成一种考验。同样,智力、权力和名誉也是如此。

一个感恩的人同时也是能够忍耐的人,反之亦然,他(她)们是那种总是能够获得川流不息的礼物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你当向坚忍的人报喜。他们遭难的时候,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古兰经》2:155-156)

第八章:完善高尚的品德。

用伊斯兰的术语来说,拥有正直的品德类似于拥有良好的或者值得称赞的性格。美好的性格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穆圣(愿主抚安之)用它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说:“我被派遣来只是为了完善人的美德”。穆圣还说:“你们中最优秀的人是拥有最好的性格的人”。实际上,很难把信仰和美好而高尚的品德分开。如果一个人的信仰没有让他最终拥有美好的品德,没有帮助他培养良好的性格,那么,他的信仰是肤浅而表面的,是无法被真主接纳的。

第九章:传播善行。

真主为我们创造的生命中流淌着善行,这些善行将作为资本,投资在实现与真主相会的希望中。真主告诉我们:“故谁希望与他的主相会,就叫谁力行善功”(《古兰经》18:110)。“善功(行善)”一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180次。真主在《古兰经》中反复承诺:

“凡行善的男女信士,我誓必要使他们过一种美满的生活,我誓必要以他们所行的最大善功报酬他们”(《古兰经》16:97)。

“通道而且行善者,得享幸福和优美的归宿”(《古兰经》13:29)。

“财产和后嗣是今世生活的装饰;常存的善功,在你的主看来,是报酬更好的,是希望更大的”(《古兰经》18:46)。

“以时光盟誓,一切人确是在亏折之中,惟通道而且行善,并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的人则不然”(《古兰经》103:1-3)。毫无疑问,我们只有把自己一生的时光尽可能多得用于力行各种善功,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没有亏本。

第十章:消除自私自利。

实际上,真主一直居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如果我们不停地让自己沉溺于贪婪和自私自利中,就会掩盖真主的存在。结果,我们通往真主的道路被堵塞,这样他的存在对于我们的生活品质没有任何影响。更为糟糕的是自私自利是心灵的各种疾病(骄傲、嫉妒、背谈以及吝啬)的根源,它们将破坏人类和他们的造物主的关系。一个自私自利不懂得给予的人,无论如何虔诚地礼拜,其拜功都是无效的。人先天的本质就是给予,他的幸福在于他顺应了给予的本质。否则,他的本质将会痛苦,幸福就会逃避他。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奉献和给予,是我们亲近真主的唯一途径,而保持与真主的亲近是我们今后两世幸福的实际方法。

第十一章:幸福是免于仇恨的自由。

“以德报怨,化敌为友”是伊斯兰教导穆斯林处理矛盾和冲突的基本原则,“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该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变得亲如密友”(《古兰经》41:34)。穆斯林不应该憎恨任何人,邀请其他人了解或接受伊斯兰(向善)是我们的责任,假如我们仇恨他(她)们,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动力去邀请他(她)们呢?不仅如此,免于仇恨和愤怒将让我们变成和蔼可亲的人,并且使得我们今世的生活变得和平而幸福。无论是达到今世的天堂,还是获取后世居住在天堂里的人们的性格,都是没有仇恨和怨恨。正如真主在《古兰经》中描述在天堂里的人们那样,他们之间没有怨恨,亲如兄弟:“我清除他们胸中的怨恨,他们将成为弟兄,在高榻上相对而坐”(《古兰经》15:47)

第十二章:克服对财富的迷恋。

对金钱和财富的过度追求和迷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疾病,很多人在聚敛了大批的财富后依然感觉精神空虚,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人生的意义。人们过度的迷恋金钱的结果使得人类与真主的距离越来越远,人类距离真正的幸福已经遥遥无期。

伊斯兰信仰一直鼓励我们用真主喜悦的方式去获得财富,用勤奋努力获取安拉的恩典。但是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把钱花在合法和有价值的东西上,远离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让剩余的钱财为别人的利益而服务。只有那样,我们才将获得今后两世的幸福。真主告诉我们:“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才是成功的”(《古兰经》59:9)

第十三章:走向慈善生活。

在《古兰经》中,在所有的美德中,能够帮助我们培养虔诚的就是花费我们喜爱的财产。“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什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古兰经》3:92)

我们的传统告诉我们慈善能够帮助我们避免灾祸(白俩)的降临,让我们在慈善事业中奉献我们最美好和最爱的财产,给予是实现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和幸福的机制,它为幸福的生活铺平了道路,拯救了我们,使我们免受真主的考验,它带我们走近真主的爱。真主告诉我们:“至于赈济贫民,敬畏真主,且承认至善者,我将使他易于达到最易的结局”(《古兰经》92:5-7)

第十四章:把工作变成爱好。

如果能够把爱作为我们工作的基础,工作就不会成为负担,相反,会促使我们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样,无论我们在工作中生产什么,都会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安拉告诉我们:“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古兰经》28:77)。通过这节经文,真主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做好我们的工作,以寻求他的恩典,但是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今世的生活,而同时要为后世而努力。

“那些诵读真主的经典,守拜功和由我给他们的(恩赏)中公开和暗中施舍的人,他们想望着(安拉的)永恒的利益”(《古兰经》35:29仝道章先生译》)

毫无疑义,只有把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和培养与真主之间精神关系结合起来,时刻牢记真主给予我们的爱和恩典,用爱心去做真主喜悦的工作,积极支持慈善事业或力行善功,我们的工作才会富有激情和动力,才会成为我们幸福的源泉。

与本书的相关内容相配合,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作者还用五章介绍了历史上几位伟大的苏菲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著作,它们是伊玛目安萨里(Al-Ghazli)的《与真主共渡终极幸福》,《世俗爱的衡量标准》;伊本. 阿拉比(Ibn’ Arabi):《关于爱和美》;伊本.哈兹穆(Ibn Hazm):《爱的不同种类》;伊本. 米斯克瓦伊(Ibn Miskawayh)的《幸福的规则》。

巴格尔博士的这部作品的确说明我们彻底领悟伊斯兰信仰的真谛和精髓,让我们坚信伊斯兰是以爱为本的信仰,是鼓励我们追求两世幸福的信仰。读他的书犹如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探索,让我们克服灵魂的疾病,感悟和体验真主无穷的爱和人生真正的幸福。

我深知对于如此感人,内容博大而深刻的苏菲著作,仅仅凭藉我的认知和书写水准是无法介绍清楚的。但是读了几遍后,依然感觉非常有必要把这部价值连城的著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在当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信仰给予我们的方法去认识和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对于依然在困惑和不宁的亲友们,这部作品犹如一束灿烂的光,能够照亮笼罩我们的黑暗,让我们明白自己未来的方向。于是,我整理了自己的读书笔记,把作者部分精彩的文字进行了翻译和归纳,并加注了少量个人的理解。对于书中所引用的《古兰经》原文,除注明采纳仝道章先生的翻译版本外,其它都是马坚先生的译本。

因为水准有限,所以失误在所难免,如果有任何冒犯和错误的地方,祈求伟大真主的饶恕,阿米乃!

阿伊莎. 安朏朏

2018年3月5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