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圪垱店隆重举办买荣禧阿訇归真二十周年纪念活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阿訇、学者及穆斯林同胞近两千人在圪垱店穆斯林公墓为买老阿訇做了虔诚的祈祷,然后又进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纪念仪式由买荣禧阿訇的学生、青年学者、来自北京的马贵宝老师与买荣禧阿訇的孙女共同主持。

首先由买阿訇四子买伊光哈吉从沙特发来的音讯《古兰经》开端章,然后,分别由买荣禧阿訇的学生代表,现任郑州花园街清真寺教长韩道亮阿訇,家属代表,河南省伊协副会长漯河清真寺教长白正超阿訇,本坊代表哈吉买应学校长,老买阿訇生前好友,全国人大代表吕金虎阿訇,武陟县政协副主席张杰先生代表当地政府发言,他们对老买阿訇做出了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价,分别讲述了许多老人家鲜为人知的事迹。

下面是教胞伊布拉欣的纪念文章,从文章中可以了解到买阿訇的事迹。


一代经师 阿訇楷模

我们尊敬的买荣禧阿訇,覆命归真离开我们已经20多周年了,斯人已去,英姿犹存。每每回忆起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想起聆听老人家侃侃而论,感人肺腑的演说;记得老人家在为学生缜密入微的讲经释法,怀念老人家高亢宏亮、悦耳悠扬的领拜颂经声,无不肃然起敬,激发起对老人家的思念和敬佩之情,萦绕着胸怀,久久不能平静。然而,安拉的前定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后人怎样来传承老人家遗志,高举老阿訇兴教办学的大旗,为伊斯兰的兴旺昌盛做出自己应尽的职责,这是摆在我们后人面前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的使命和责任。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老人家归真20周年,最重要的目的,最必要的内容就是将老人家在几十年的传教生涯中改革兴教、办学育才的卓著业绩,系统地总结、挖掘、继承和发扬,将老人家的勤奋求学,奋发争优,精释教义,讲说新颖,不惧强权,铁骨铮铮,淡泊名利,两袖清风,办学育才,桃李峥嵘,鞠躬尽瘁,奉献毕生的精神和美德,将这些泽被后人的经验和丰功伟绩总结并效仿,传承和发扬,这应该是我们这次座谈会的主旋律。尤为目前教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危机和忧患,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纪念老人家、效法老人家、传承老人家的遗愿,其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更为重要和深远。

我们作为阿訇家乡的乡佬、教胞,更应该从追忆老人家对家乡教门励精图治、殚精竭虑所作出的丰功伟绩中,深刻反思和领悟,如何将阿訇开创的圪垱店的教门模式可持续的发扬光大,从自身做起,从自家做起,敬拜安拉,命善戒恶,以告慰老人家的遗愿。下面从几个方面概括地、简略地回忆一些老阿訇的业绩范例,这些远不能代表老人家丰满、鲜活、虔诚奉献的人生,不对的地方求安拉恕饶,并请各位阿訇、学者、哈吉、教胞的批评指正:

一、少小立志  奉教终生

阿訇小时候家境极其贫苦,上不起学,从6岁起就入寺念经,阿訇天资聪颖,念经进度很快,卓尔不群。曾在武陟、博爱、小麻村等坊上就读,由于阿訇少小就有雄心壮志,上进心极强,一定要精通教义,将来为振兴教门,改变家乡教门的窘况而创出一条新路。求学期间,废寝忘食,勤奋刻苦,学业日趋精进,同时也饱尝饥寒之苦。阿訇后来经常教育学子,当年在博爱二仙庙求学期间,每月每个海里发只发三升高粱,约10斤高粱面,可想而知其生活之艰辛,然阿訇何曾为此而丧志,何惧念经之辛苦,阿訇趋感在内地求学远不能满足自己渴求知识之夙愿,故而就踏上了去西北求学之艰辛旅程。在那个年代,去西北深造是念经人的奢望,阿訇一无盘费,二无他人介绍,没有任何关系,全凭一腔热忱。家人借别人少许路费,15岁那年徒步前往大西北,踏上觅寻知识的艰辛路程。

阿訇一路披星戴月,晓行夜宿,首先到了西安。到西安后闻听有一大阿訇吴振民,中、阿、英、波都精通,且口才流畅,能言善辩,据说曾为周恩来当过翻译,阿訇激动万分,想尽了办法总算到吴阿訇麾下求学。阿訇有幸在吴阿訇处学了一年多时间,茅塞顿开,获益匪浅,遗憾吴阿訇因故离开西安,阿訇只好又前往西北。阿訇每谈起吴阿訇赞不绝口,在吴阿訇身上学到了很多超前的见解和知识,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怀,尤为汉语的重要性,吴阿訇反复强调:“学不好汉语,理解不了经训,就当不好阿訇。”阿訇到了西北后,又先后在白心斋、李希章等阿訇处学习,后有幸又投学到西北著名的“兰三”大阿訇门下深造,更是获益良多。需要特别指出的,阿訇在求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汉语对讲释经训的重要作用,所以自己下定决心,在不误完成经堂作业的同时,自己废寝忘食勤奋攻读,自学成才,在古汉语方面得到了很高的造诣,能娴熟讲释教内名著,像:典礼、性礼,以及清真指南等汉语要典,并对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也通解能译。后因阿訇德才兼备,口才流利,已经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大阿林,约在51年在平凉穿衣挂帐,后锦衣还乡,成为年轻有为、很有名气的阿訇了。

二、豫南任教  享誉中州

阿訇从西北载誉归来,于52年首任禹县皂角坪教长,一个仅有500多人的小山村,穷乡僻壤,坊民住的都是土窑洞,清真寺也全是土窑洞。这时阿訇已两个孩子,一家四口住一口破窑洞,其环境之艰苦,条件之简陋,生活之困难,难以想像。然阿訇一颗为教奉献的火热之心,何惧艰辛,何怨生活待遇低下,激情满怀,大刀阔斧投入到振兴小山村教门的热潮中。经过几年的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的引导,将皂角坪的教门盛况推向了禹县教门最好坊的前沿,礼拜人数由一两个猛增到五六十个,主麻到一百多人,阿訇每主麻的“卧尔兹”很有特色,很感动人,附近坊上的有识之士闻言都纷纷前来聆听,他们都感叹:平生都未听过这么好的“卧尔兹”,皂角坪教胞更是奔相走告,无不为之称颂唱赞。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约1956年秋天,皂角坪暴雨成灾,一场大雨,全村窑洞倒塌甚多,清真寺也到处残壁断垣,阿訇住的窑洞也难幸免,偏巧阿訇在北讲堂窑洞看经,师娘及两个儿子住的窑洞塌下了,当人们赶来抢救也为时已晚,安拉的口唤,母子三人全部遇难归真,母子三人都长眠在皂角坪的山丘上。这是我们尊敬的买阿訇为教门付出的巨大的切腹之痛的贡献,也是安拉严峻的考验。阿訇痛失二爱子,伤心至极,痛心疾首,只有坚忍。“安拉与坚忍者同在。”(2:153)阿訇无有任何怨言悔恨,忍受了这一巨大创伤,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为教门奋斗不息。

由于阿訇在皂角坪任教期间,成绩蜚然传遍豫南,于57年被襄县颖桥镇清真寺聘为教长,颖桥隆重为阿訇举行荣任仪式,众所周知颖桥乃陈克礼阿訇的故乡,也是陈克礼阿訇在此当阿訇期间完成“圣训经”的译注。颖桥坊大教胞多,阿訇似有英雄已有用武之地。阿訇在颖桥,几个主麻演讲大快人心,感动多少教胞热泪盈眶,多少年甚至一辈子都未听到这么好的“卧尔兹”。礼拜人大增,教门盛况空前,享誉整个中州大地,正当阿訇宏图大展,壮志可酬之际,58年宗教改革开始了,清真寺全部关闭,阿訇全部下岗,买阿訇也携师娘来到焦作制革厂,当了一名工人。

三、为教奉献  造福桑梓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城市生活工资有保障,生活供给制,安逸舒适,然而阿訇一颗为教奉献的火热之心,焉能安居城市生活,毅然决定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偕师娘和孩子于62年来到了故乡,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清真寺被马房、仓库占据,阿訇只好被安置在一个养殖场的破棚里,一张床、一个破桌、两个破椅,上露天下通风,简陋之极,岂是人居住之地,然阿訇并没为之退缩,只有对安拉秉忠敬畏,才能面对这种艰苦生活而等闲视之,住有二年之久。后经乡老与生产队协商,清真寺腾出两间仓库才将阿訇接到寺里,阿訇住到寺里后,就想方设法让生产队又腾出三间马房,既做水房,又做礼拜地方,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尊敬的买阿訇,就在仅有10多个人,有时20几个人礼拜的场合,每晚宵礼前、晨礼后必讲经说教,苦口婆心劝说大家认主拜主。应该指出圪垱店教门基础是很差的,当时流传的说法是坊上只有两个半人礼拜,一个是孔凡贞哈吉;一个是艾阿訇;一个是姓李的乡佬,只礼晨礼、晌礼,故戏称半个人。经阿訇坚持讲说劝导,礼拜人逐渐增加,主麻以达到七八十人了。阿訇经常给我们乡佬们讲:穆斯林只能害怕主,不能还怕人;当阿訇更应该如此。63年去郑州参加一次阿訇会,全省共去了150多位阿訇,中午吃饭时让阿訇们都往汉民饭店吃饭,唯有我们的买阿訇和马登宵阿訇顶住压力罢宴不去;讨论发言时让批判古兰经、批判圣人,有不少所谓大阿訇卖教求荣,出卖灵魂,大批大讲,然阿訇一言不发,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压力再大,然立场坚定,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捍卫了尊严,捍卫了教门。

正当圪垱店的教门日趋好转时,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阿訇首当其冲,被定为“牛鬼蛇神”的坏分子,经常被批斗游行。一次,被红卫兵抓去给带上一米高的大帽子,用绳拴住胳膊,游行示众后被扭送到千人的批判大会上,红卫兵竟用乱棍将阿訇打晕,遍体鳞伤昏死过去,后几个回民干部闻讯速赶到现场,将阿訇抢救回来,阿訇已不省人事,休养多时才恢复过来,此是阿訇又一次劫难。十年浩劫中,宗教领域是重点,清真寺受摧残最大,阿訇虽受到如此大的冲击,然阿訇大气凛然,铁骨铮铮,毫无畏惧,一颗兴教热忱之心始终燃烧着。“顶风成主麻,无畏作演讲”,并且在各个生产队里和各种场合上演说;阿訇又借过白拉提要求按生产队组织起来,集体过白拉提主要是给大家宣教,效果相当好。整个十年浩劫中,圪垱店坊上的宗教生活,婚丧嫁娶,迎活送死,开经走坟等,一直正常履行不误。当时,在附近坊上唯一圪垱店有此幸运。

四、创办经学  兴教育才

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地清真寺尚未敢开门,圪垱店清真寺在阿訇宣导下率先开门,阿訇率家人和众乡佬打扫清真寺的大殿、南北讲堂,阿訇此时才算正式住进北屋。记得进到北屋看到阿訇亲笔书写的几幅条幅,挂在墙上,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条圣训:“将来维护教门就像两手捧着火炭一样,捧之受伤,放之熄灭。”这是伟大先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预警,给“稳麦”的训谕,阿訇恰如其分有针对性的,让大家学习领悟,铭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当时我们乡佬们第一次看到这样重要的圣训感动不已,现在仍记忆犹新。

阿訇经常讲:“中国教门的发展,不培养下一代是无出路的,也是不可能的。”于79年,阿訇就顶着极左思潮的压力,冒着风险公开招海里凡,当时全国寺门大都未开。有召唤就有应召,第一批来学习的就有韩道亮阿訇及其他几位学生。后来,潘世杰、白正超、白立安、杜继真、李俊民等一批优秀学生陆续到来,由于阿訇讲经解词精益求精,剖析经义透彻鲜明,全国慕名来求学的络绎不绝。丁吉惠、程鹏飞等优秀学生纷遝而至,圪垱店已成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念经的首选之地。当时,学子们都盛传成为买阿訇的学生是极大荣幸。阿訇的办学方针明确,目的纯正,一定要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学者。首先是信仰,其次是道德,然后是知识,道德品质不好的坚决不要。阿訇爱徒如子,恩威并济。一个学生犯了大错,本应开除,然阿訇看其很有可塑性,有天赋,就留下了他,再给他一次机会,该学生幡然悔悟,知错改过,后成为一个很有名望的大学者。阿訇尽管自己收入微薄,勉强糊口,然而只要有一点好吃的,都要想办法让学生们分吃;师娘更热情亲切,亲手烹制,亲自送给学生们。阿訇师娘对学生们的感情投入深深地印刻在了学生们心中。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门人才脱颖而出。目前,都分布在豫、陕、晋、冀、鲁、皖等地教门的第一线,在为主道奋斗,像韩道亮、白正超、潘世杰、李俊民、杜继真、程鹏飞、白立安等,都是目前教门的中坚力量,还有一大批叫不上名字的人才,也都是在当阿訇奋斗在教门岗位上。享誉西北的丁吉惠阿訇是教门的一颗新星,然安拉的口唤,已覆命归真了,英年早逝,教星陨落,是教门的一大损失。人才是推动教门发展的主动力,这正是买阿訇对中国教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给我们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这些业绩将会载入中国伊斯兰的发展史上。

五、激昂陈词  锐意改革

我们在追忆阿訇的丰功伟德中,必须要大书一笔阿訇的演说风采和价值,阿訇的“卧尔兹”堪称一绝,是晓之于理,明之于法,且原则性强,从不感情用事,亦不迎合权贵而为己利。阿訇演讲起来节奏明快,高亢激昂,引经据典,酣甜流畅,抨击时弊,敢批敢讲,引人入胜,不厌冗长。阿訇的演讲当时已誉满中州大地,已成为教苑一朵奇葩,一个教门品牌。目前,我们坊上诸多乡佬每每回忆起阿訇的演讲都能引证一些经典名句,引以为荣。圪垱店教门之所以有今天正是阿訇不厌其烦地,不分场合的演讲,给教胞灌输了大量的信仰正能量,使广大教胞明白教义真相,而增加信仰意识,增强信仰感情。所以就有流传:圪垱店的乡佬到外坊就能当阿訇之美誉。外坊的乡佬在很多聚会场合就调侃说:圪垱店的乡佬素质高,懂得多,都是半个阿訇。故而我们圪垱店教胞对老人家的感情之深,受益之重,情谊之浓是难以言表的。这些都是阿訇给我们遗留下的深远精神食粮。

阿訇的演讲,不拘一格,大胆革新和创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创了寺院讲、乜提讲、殡葬讲、婚礼讲、集会讲、家庭讲等,诸多形式的宣教演讲是在全国不多的。目前很多坊上还沿袭“主麻讲一次,七天再无声,乜提吃和拿,群众焉知情。”我坊教胞都知道阿訇逢会必讲,逢宴必说,不让讲就不去。过乜提主人来请,先问讲不讲,主人若说不讲,坚决不去。一次,一家过了很大的娶媳妇乜提,因客人多,娘家远,临时变更不讲了,害怕影响办事,阿訇罢宴而去,主家无奈只好又去请来让阿訇讲。此后,再无人敢提不讲光开经坐席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伊斯兰的复兴和发展,当然首先是安拉的襄助,然主要的举措是伟大先知讲出来的,先知在23年的宣教生涯中,宣讲了4429节古兰经,约9万多段圣训,平均每三天两节古兰,每天约10节圣训。正因为有这些精神财富,正因为有这些法宝,伊斯兰才能发展到今天,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才能使伊斯兰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这样说,凡地球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穆斯林,穆斯林就像火种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六、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阿訇在故乡任教25年之久,进行了一系列的推陈出新,革俗除陋的改革,已将我坊教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又为教门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外坊因阿訇之威望很高,纷纷来聘请,单郑州小楼寺来请阿訇就达20次,经我们乡佬们再三挽留,然老人家最后还是决定走出故里,到外地发展教门,因外地更是需要。阿訇很有感慨地说:知感主,我的身体还好,精神还很好,还能为主道再做些工作。就这样,我们尊敬的买阿訇离开了圪垱店,离开了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我们全坊穆斯林男女老少挥泪长街,恋恋不舍的送到郑州小楼寺。阿訇到郑州执教约有2年,后被郑州地区最大的坊金寨请走。在金寨开学兴教轰轰烈烈,为金寨的教门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又膺任鲁山和穣东等豫南大坊。阿訇每到一个地方,都留下兴教办学的趣闻轶事,尤其是阿訇脍炙人口的“卧尔兹”更是给人们留下深远的记忆和怀念,迄今一直被人们传颂着。阿訇无论在哪里,一心发展教门,一心为学生讲经育才,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和经济拮据的贫困生活。在金寨,一次一个乡老见阿訇生活艰苦,学生太多,看到阿訇每天讲经上课,身心疲惫,就给阿訇一个大红包,放在阿訇桌子上,阿訇正在看经,根本没顾及拿起来,偏巧一个“沙伊”来要乜提,阿訇就随手给了这个“沙伊”,这个乡佬尚未走开,大惊失色说:“咦!阿訇,这是一千元钱,专门送给你的,你咋给他了?”阿訇很淡定的说:“这或许是真主的安排,该他所得吧!”在九十年代,一千元钱是很大的数字,阿訇丝毫没有留恋,视金钱如粪土。阿訇一生清贫,两袖清风,由焦作到故乡,一直种地干活,当时一家已七八口人,靠工分吃饭,自食其力,生活之艰辛,难以言表。干了几十年阿訇,无任何积蓄,也无多少资产,还经常借债生活,然而从未抱怨过,从未叫过苦,且常念知感,乐观处世。这就是我们尊敬的买阿訇的真实写照,真正的忘我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效仿的。

七、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阿訇为了开拓视野,进一步了解和借鉴国际伊斯兰发展情况,在穣东任教期间,不顾年老体弱,由学生相陪,于93年到南亚和中亚几个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回来后精神抖擞,激情高昂,一直给学生,给身边的人讲,巴基斯坦教门如何好,哈萨克斯坦的教门情况怎样,自己很受启发,感慨良多,并捎来不少有关信仰、法律的经书,待翻译后作为教材教学生用。阿訇壮志满怀,信心十足,正当老人家再为教做出更大贡献时,安拉的口唤到了,阿訇在沁阳正对乡佬们讲说,在国外考察所见所闻的教门情况时,两天两夜不知疲惫的讲,不厌其烦的说,忽然旧病复发晕倒在地,大家赶紧送沁阳医院,抢救后又转焦作医院抢救,然安拉口唤已到,前定是难以变更的,我们敬爱的买阿訇在奄奄一息之际,还念念不忘教门,很吃力地说:一定让小潘将这些经译出来,译出来……就这样,一代经师,阿訇楷模,我们尊敬的买老阿訇覆命归真,与世长辞了。“春蚕到死丝方尽,一颗忠心烛燃干。”老人家为教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全坊教胞虔诚地祈求安拉饶恕老人家生前的过失,慈悯老人家进入诸河下流的乐园,并升高乐园的品级!阿米乃!

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提出的是:阿訇老人家生前有一个重大心愿,念念不忘,勉励孩子们:多么希望你们好好念经,将来传承我的阿訇事业,当一名阿訇为教为民为安拉做出贡献!现在可以告慰老人家,您的乜提、您的愿望安拉已准承,永光阿訇、白正超阿訇,目前都是教门中的中流砥柱,传承着您的阿訇事业,已为教门兢兢业业奋斗二十多年了,他们已受到中州大地广大穆斯林的盛情赞誉,他们不愧为教门栋梁阿訇后代之美誉。祈求安拉赐福他们两世幸福!再立新功!阿敏。

最后,祈求安拉赐福与会的阿訇、学者、哈吉、乡佬及全体教胞,万事如意,阖家欢乐,两世幸福!阿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