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在圣城:一名北大研究生在耶路撒冷的教与学

 

《中东研究通讯》微信号:MenaStudies

采访 | 杨乙霖 编辑 | 程安祺

编者按

他是北京大学阿语系的研究生,带着对中东问题的好奇和对耶路撒冷的憧憬来到希伯来大学读书;与此同时,他还是一名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激烈的讨论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让他感慨良多。他眼中的圣城有着怎样的魅力?他眼中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一起与本期嘉宾李昕走进这座千年圣城。

本期嘉宾

李昕,北京大学阿语系研究生,目前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访学,同时也是耶路撒冷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志愿者。


一、教学在圣城

中东研究通讯(下文简称”MESC”):李昕,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成为了一名在耶路撒冷教书的汉语教师志愿者?

李昕(下文简称“李”):我来这边的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教师纯属偶然。因为在学校的第一年已经修满了学分,研二这一年本想着出去看看。而恰巧北大在这边的孔子学院刚刚建立,需要一名本校阿语系学生在耶路撒冷授课。由于对于巴勒斯坦问题一直有着特别关注,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

因为这里是一所研究型孔院,教学任务比较轻松,所以我同时也在以一名访问研究员的身份进行着自己的研究与学习,这对我来说无疑也是一次增长学识的宝贵机会。

李昕在耶路撒冷某阿拉伯饭店内

二、课堂趣事

MESC:作为一名在中东国家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您觉得在教阿拉伯人学汉语这一过程中自身有何收获?能否分享教学过程中一些趣事儿?

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学到的东西绝对不少于我所教给他们的。我的五个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巴勒斯坦知识份子,其中甚至有一位大学教授。他们每个人的学识都很渊博。因为是小班教学,课堂氛围十分轻松。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问题都会一下点燃大家讨论的激情,大家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让我受益良多。甚至有次课间,在聊到地区历史时,我最年轻的学生直接登上讲台给我把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近代史图文并茂地串讲了一遍。虽然每个人的汉语学习机缘都不一样,但大家学起来都特别带劲,我自己当然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的一位元学生是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医生,为了了解中医而学习汉语。她每周来上课都要提前向以色列政府申请许可,然后穿过重重检查才能到达位于东耶路撒冷的授课点。但她却是每次最早到的一个,大约会提前半个小时来到教室,趁课前把自己在网上超前学的内容跟我一一练习一遍,往往是本课要讲的内容她都已经提前掌握,却仍然是课堂上最积极的那一个。

再分享一个小故事。我的几位学生尽管都是这里的阿拉伯人,却因为地缘政治的分割而有着不同的国籍:我的课堂上有巴勒斯坦籍、以色列籍以及耶路撒冷的无国籍居民。但他们对于同一个祖国都有着强烈的认同。在一次课上我们学到句型“你是哪国人”,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说“我是巴勒斯坦人”,然后以阿拉伯人特有的方式击掌庆贺。在他们眼里,对于祖国的炙热情感在他们的生活有着很重的分量。

三、重识巴以

MESC:通过这段生活和教学经历,您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有了哪些不一样的认识与感受?

李:在来这里之前,我对巴勒斯坦人的印象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在媒体上所看到的那种满怀怒火与悲怆的受难者与反抗者的形象。但真正与他们接触后才发现,其实每个巴勒斯坦人都是天生的乐天派,他们也像我们一样,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与生活的乐趣。男生都很热爱体育,个个都是足球的好手;女生则都很会打扮,着装都很讲究,鲜有素颜出门。

与其他中东国家的人相比,巴勒斯坦人算是比较“高冷”的,很少有人主动在路上无故搭讪,许多中国女孩在其他国家常会遇到的各种烦人的骚扰,而那种情况在这里基本没有(倒是有一个男同学曾经在路上朝一个大爷打了个招呼然后被送了个香吻)。但是他们的热情却是可以切身体会的到的。因为在巴勒斯坦尤其是西岸地区很少会有中国人出现,所以当地路人经常会向我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一旦与他们的目光稍有接触,他们便会投来一个礼貌的微笑,有时也会主动挥手跟我们说句“你好”。有次我的一个哥们主动朝一辆路过的公车上的熟人用阿语问了声好,然后一车人全都朝着窗外向他回好,场面好不壮观。

之前在报导里看惯了这里断壁残垣的画面,但身处其中则会发现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在几千年文明的滋养之下,他们与邻居犹太人一样,都很重视教育。事实上,巴勒斯坦的非文盲率和高等教育普及率都处于世界前列,基本每个城市都有几所像样的大学。所以大部分巴勒斯坦人都还是很有修养的。曾经一位犹太老师跟我说过,巴勒斯坦人是最好的阿拉伯人。而就我所去过的几个阿拉伯国家而言,巴勒斯坦也确实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时常经历的战乱痛苦不但没有磨灭对生活的希望,还造就了这个民族坚忍的性格。

在巴勒斯坦毕尔宰特大学与进行心理学宣传的学生合影

以色列的城市我虽然去的不多,但还是可以说说我的几个主要印象。首先是物价高,学校食堂普通的一顿饭折合人民币就能有五六十元,更别提下馆子了。其次是军事化,因为这里是世界唯一不论男女全民兵役制的国家,所以在路上端枪的大兵随处可见,开始总觉得心里发怵,后来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还有一点就是社会的多元与分化。

这里有极其传统的极端正统犹太教徒“大哈”,也有非常世俗,喜欢去夜店的西方移民,有富得流油的犹太商人,也有很多为生计发愁的阿拉伯人和黑人。大家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却过着自成系统的生活。但总的来说,这里还是呈现着一副发达国家的面貌。

四、学在希大

MESC: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学习,对很多国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可否直观的介绍一下您对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印象?请为我们讲述一些您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点滴。

李:希伯来大学是全国最好的学校,校园不大但是学术气氛很浓,教学设置也比较成熟,整体感觉比较像西方国家的大学。这里的学生素质普遍较高,与整个耶路撒冷阿犹尖锐对立的氛围相比还是比较让人舒服的。但学校里阿拉伯学生与犹太学生的隔离感还是很强的,在工作学习之外基本见不到他们之间有任何交流,大家都是各玩各的。

但这里的学生刻苦倒是真的,我同楼的三个阿拉伯舍友除了一个有时在兼职之外,其他人几乎每天都在不停的学习,常常直至深夜。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也是每天忙于课业,连寒假都不敢好好放松。

倒是学校里有不少有趣的活动,比如组织大家出去玩之类。恰巧一次我还客串了一回东亚系的宣讲嘉宾,给各个中学选拔来的阿拉伯高材生们安利学汉语的好处,然后频频被要求合影。

李昕向阿拉伯学生做宣讲

五、割裂的耶路撒冷

MESC:您在东耶路撒冷生活的这段时间,对耶路撒冷局势乃至巴以局势,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看法或理解?

李:我在耶路撒冷期间正好是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升温的阶段,许多在电视上才能目睹的场景在这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都会觉得这里很不安全,事实上这里的暴力活动确实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国人来说,双方都不会有任何敌意,除了一次遇到以色列士兵向巴勒斯坦人发射催泪弹时,我险些被殃及之外,我再没有遇到什么实质性的危险。

耶路撒冷是一个割裂感很强的城市。1967年“六五战争”,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之后,这里的阿拉伯人被割断了与祖国的联系,成了一群没有国籍的“黑户”,生活上因此有着很多的困扰和怨言;而这里的犹太居民则大多是传统的犹太教信徒,很多世俗犹太人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氛围而搬走。

所以这里的阿犹双方对立感很强,冲突也时有发生。而更多的冲突则发生在这里的以色列军警与巴勒斯坦民众之间,因为以军授权只要发现有攻击企图的巴勒斯坦人就格杀勿论,所以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有巴勒斯坦人行刺然后被以军击毙的新闻。

耶路撒冷老城教堂门上的希伯来语暴力威胁涂鸦

目前的巴以冲突其实是一场力量极不均衡的对抗,我曾亲眼见过巴勒斯坦小孩成群结队的向以军在巴境内的据点扔石子,然后被荷枪实弹的以军士兵用催泪弹击退。但事实上,这种反抗很难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包括那些独狼行刺在内,处于弱势的巴勒斯坦人目前很难对局势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以色列目前的右翼政府也丝毫没有退让的意向。所以短期内还是看不到局势好转的希望,只能等待时局出现,再来一次新的大洗牌,我们才会看到发展。

拿着石块躲避催泪弹的巴勒斯坦儿童

我曾经和一位巴勒斯坦老师聊天,这位老师的一个学生曾在几年前一起惨案中被犹太极端分子活活烧死。我问他,“那件事之后你们心里愤恨吗?”他说,“岂止是愤恨,可那又有什么用,我们受到的屈辱已经累积了这么多年了,可我们没有力量去反抗,只能忍下去,毕竟生活还是得继续。”

而在与犹太人的交流中,我得到的最多回复还是“我们需要安全”。他们觉得阿拉伯人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甚至有一个犹太学生跟我说,仅因为自己长得像阿拉伯人,他走在路上都会被其他犹太人敬而远之。

最可怕的事情不过如此,这种心理上的裂痕和敌意一旦产生便难以抹去。

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MESC:从阿拉伯语学习者,到汉语教师志愿者,这六年行走过数个中东国家之后,您对中东的认识、体会、感悟有着怎样的变化?

李:我觉得吧,不论我的身份怎么样变化,我始终是在以一个学习者的眼光去观察这片土地以及其中的人民。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样重要,有些事情只有亲自体验过才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就我所走过的这五个中东国家而言,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有着闪光的魅力也有难解的问题。

李昕在阿克萨清真寺内

几年前在埃及的时候,我目睹了穆兄会上台又下台,社会的各种矛盾纠缠不清,当时我以为最纠结的情况不过如此;而今在巴以两国间穿梭才发现这里的局势要复杂得多。就连平静的小国约旦,我也发现了不少错综复杂的危机。中东问题是个有趣的课题,每一点更多的了解都会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以待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挖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